铁铉:明朝铁骨亦明朝忠臣 37岁惨死震慑朱棣
核心提示1402年6月南京城金川门缓缓打开,燕王朱棣率“靖难”大军浩浩荡荡的进入城中,与此皇宫中冒起滚滚浓烟,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大明鼎石
铁铉,河南人,洪武年间,铁铉在国子监读书,因熟通经史,成绩卓著,而被朱元璋直接授予礼科给事中之职。此后他又调任都督府断事,在审理一件悬案时,很快就做出了公正的判决,朱元璋非常高兴,赐予他 “鼎石”的表字,希望他成为大明的鼎石。
朱棣起兵
1398年建文帝即位后,铁铉升任山东参政。1399年7月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义,起兵对抗朝廷,并将老将耿炳文的大军打败。同年8月建文帝派遣曹国公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出征讨伐,由铁铉负责督运粮饷。明军虽然众多,但铁铉督饷无缺。
死守济南
但草包将军李景隆很不给力,在与朱棣的作战狼狈而逃。1400年6月朱棣趁机率大军南下,兵锋指向北方重镇济南城。此时济南城内兵力单薄,却士气全无,但书生出身的铁铉毅然决定死守济南,并与守将盛庸等人“酌酒同盟,收集溃亡,守济南,相与慷慨涕泣,以死自誓”。
宁死不降
抵达济南城下后,朱棣认为济南可不战而下,于是命人用箭将劝降书射进城内。朱棣一看对方已是铁石心肠,便下令攻城。铁炫防守严密,所以一直没能攻下,战局陷入相持状态。朱棣此时心生一计,下令诸军准备引水灌城,一时间城内人心惶惶准备投降。朱棣本人则骑着骏马,准备入城受降。朱棣刚进城门,预先置于门拱上的铁闸轰落,立即砸烂了朱棣的马头,朱棣换马急返,非常愤怒,下令全军攻城。
巧计退兵
济南眼看就要陷落。此时铁铉拿出了秘密武器,他下令将朱元璋的神牌高悬于城上。朱棣自诩为太祖的孝子,自然不敢下令攻击父亲的牌位。最终朱棣采纳可姚广孝撤军的建议。就这样曾经横行无忌、百战百胜的朱棣竟然在一介书生面前栽了跟头,但他绝对没想到,他还会在他的身上栽一个大跟头。
凌迟处死
1402年6月南京最终陷落,铁铉也被逮捕。朱棣决定亲自审问。在朝堂之上,铁铉背身而立,正言不屈,朱棣想让他回过身来看看,终不可得。朱棣便下令将铁铉的耳鼻割下,塞到铁铉的嘴里,让他吃掉,还问他好吃吗?)”铁铉厉声回答道“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朱棣无言可对,下令将铁铉凌迟处死。铁铉骂声不绝,“至死,犹喃喃骂不绝”。
铁公祠庙
于是他吩咐左右的太监架起大油锅,将铁铉的尸体投入其中,顷刻间大殿上顿时充满了焦煳之气。此时连杀人如麻的朱棣也十分惊骇,于是命人将铁铉的尸骨安葬。铁铉死时37岁,此后他80多岁的父母被发配海南,妻子杨氏和两个女儿被配入官方妓院。但后世的人们并没有忘记他。如今在山东各地,仍然有许多明清时期修建的“铁公”祠庙,济南一带更将其视为守护乡土之神。
对于罗贯中籍贯问题,学术界原来有几种说法,如东原说、太原说、杭州说等,这种争论由来已久,其中,东原说、太原说争论最为激烈。目前,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多年研究,罗贯中籍贯东平的结论已成学术界共识。
1999年,由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文学史〉(第四卷)》已明确注释“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今山东东平),流寓杭州”。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杜贵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认为把罗贯中视为东平人已经是学界主流。他说,早年也不认可罗贯中为东平人的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在“小心求证”后也改变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罗贯中就是东原人。杜贵晨认为,胡适先生研究《水浒传》将罗贯中籍贯为“东原”即“郓州”亦即“东平”联系起来。这就在把《水浒传》的著作权整个地判给了罗贯中的,也为《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东原”即山东东平人做了结论。因为当时郓州州治正在东平。
是什么滋生了“东原作家群”?
当年辖地甚广的东原,物质繁荣,文化兴盛,产生了文学史上蜚声文坛的“东原作家群”。“东平府学”发达时期的元末明初,全国的著名作家有20多位在东平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后来出仕江浙一带,罗贯中即是“东原作家群”的一员。
大运河的南北贯通,以元大都为中心的杂剧艺术顺流南下,在东平这块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的肥沃土壤上生根结果,东平作为水浒戏重要发源地,浓厚的水浒文化是罗贯中自幼成长的一份精神食粮,他对乐府、隐语(谜语)相当熟悉。明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罗贯中写出了《三遂平妖传》。他还写过《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此后,更是创作出了《水浒传》、《三国演义》两部鸿篇巨著。
,据《东平州志》和其它史籍记载,在罗贯中的原籍东平及周围地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如汉末青州黄巾起义、隋末瓦岗寨起义、唐末黄巢起义、北宋末年宋江在梁山泊起义等,上述历史上和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农民起义,也都对罗贯中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形成起到重要影响。
罗贯中故里罗庄为何无罗姓?
在山东东平县城西南隅、古宿国故城东南约一公里处,有一个2000多人的行政村罗庄村。这里就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故里。现今罗庄的5个自然村姓氏有姜、王、刘、张、李、侯、瞿、毛、卜、管等,唯独没有当年的大姓——罗姓。
据该村各族族谱记载,罗庄村最初只有罗姓一家,其他姓氏皆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陆续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由于罗贯中的资料史载很少,其祖上的情况更是几乎没有,只有民间的传闻说起过罗家是当年东平的望族。
东平县霍家庄一位名叫霍树元的老人(已故),1981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们家族在元代兴盛,出了位状元叫霍希贤,他有位好友叫罗本,就是写《水浒传》的罗贯中。罗在宿城罗庄住,也是个大家庭。我祖上为了与他相处,即把自家的府第(状元府)建在了宿城,两家府府相邻。”
霍树元表示,“自罗《水浒传》问世,引起朱元璋不满,满门追杀,罗家府第的罗姓均走往他乡。后来,罗家府第被侯、姜、李、刘等姓占,就引出了现在几个姓的罗庄而没有姓罗的了。”
至于朱元璋为何痛恨罗贯中,有人认为《水浒传》中的征方腊之役,实际上描写的是历史上朱元璋征讨张士诚战争。传说朱元璋斥责《水浒传》作者罗贯中大逆不道,险遭满门抄斩的罗氏家族不得不远走他乡,而且三代人从此装聋作哑。
民间传说无从考证,但今人为传承和弘扬东平文化,却在积极奔走忙碌。有水浒四县之一美称的山东东平县,早在于2006年就举办了罗贯中与《水浒传》、《三国演义》国际学术研讨会。记者获悉,东平县眼下正在在罗庄村兴建罗贯中纪念馆。“罗贯中纪念馆”馆名由国学大师冯其庸题写,碑坊楹联“高文典册何如小说通俗,人杰地灵长为乡帮增光”由已故著名学者何满子和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袁世硕撰写。当地官员表示,建成后,该馆将成为一处集藏品展览、资料查询、学术研究、碑林观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