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故乡不在:碎叶城当时并不属于中土
李白的故乡不在,这话不是我这等无名鼠辈敢说的,是大神郭沫若说的,还有很多有头有脸的学术界大仙们也说过。
妇孺皆知,李白是传统文化中的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影响颇深,处于古典诗歌的霸主地位。如果说李白不在,现今和死去的国人岂能答应?恨不能将笔者千刀万剐。然儿,事实很遗憾,李白的的确确不在。
诗仙李白的老爸是酒仙李客,祖籍陇西成纪。隋朝末年,李客酒后因为杀人,逃亡在西域,(其版图不在当时的境内。)李客与一西域女子于公元701年,在吉尔吉斯坦北部,巴尔碦什湖南面的碎叶城生下混血儿李白。深眼眶,高鼻梁,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典型的西域人形象。而且好酒无度,沉湎酒色,有两妻两妾。放荡不羁。有强烈的政治抱负,急于求取功名 。
李白在5岁的时候,随父亲迁回陇西。《静夜思》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的思故乡是指李白5岁以后的陇西,而不是西域。因为5岁前的李白,对第一故乡的西域。并没有留下多少记忆。
就其李白的性格来看,也有很多西域色彩。他在《将进酒》中写道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人接受传统教育,胆小甚微,勤俭持家,怎么可以把宝马和名牌贵重服装用来换酒喝呢?他在唐玄宗李隆基面前,命令杨国忠研墨,命令高力士脱靴,这种趾高气扬,放荡不羁的性格也不是一个传统文化人的行为。
关于李白的故乡在哪?说法很多。竟然有人说在韩国,那是实在不靠谱。郭沫若在70年代,是科学院院长。曾经写过一本书《李白与杜甫》对李白的原始国籍做过论述,郭老认为,李白当时出生地的碎叶城,不在版图。
在看描写欧洲宫廷生活的电影之时,总是会发现那时候人家确实挺开放的,现在的低胸装根本不能望其项背。与其出现的往往还有超级庞大的鲸骨裙,就是那种让女人看上去像个走动的花篮似的裙子。自然还有紧身胸衣,这个主要的作用是把腰部勒紧,以便于突出体型。勒得太紧的结果,就是一旦某些女士一激动的话,嘤咛一声倒地的比例有了大幅度提高。但那都是文艺复兴之后才出现的风尚,在那之前则也是把性感视为洪水猛兽。后来这个潮流有所回归,某位生了半打孩子的伯爵夫人一生最自豪的事儿,就是她的丈夫从来没见过她的胸部。
实际上暴露出身体某些部位以获得性感的效果,从来是时尚人士追求的方向。西方人士的行为就不多说了,东方人以含蓄而知名,虽然有盛唐的一抹胸前亮色,但绝大部分时间里,给人印象都是相对保守。但您不能总是啥都不露出来吧?从头到脚总是有可表现的地方,自然是头发,是手指,是鞋。头发没啥可说的,历代女士发型的花样翻新是有据可查的事情,对于手指的赞美也是史不绝书,宛若春葱、纤纤玉手什么的,形容词多得很。
对于脚部的美化原本基本算是装饰性的,绣花鞋、红绒球什么的,到了明朝才变态成裹脚的习俗。作为一个现代人来说,看到小脚的真实图片绝对有生理上的不适感,不知道为什么古人的神经能够那么变态且坚强。但我想古代人要是看见现在的高跟鞋估计感觉也差不多。有时候时尚与美这件事当中确实有恒久的价值,但也有一时一地的标准问题吧。
顺便说一个我个人感觉最神奇的性感方式。日本古代的贵族女性所穿衣服有“十二单衣”之称,就是很多层的意思,以至于她们想露出一些性感部位就往往需要把衣裙露在车厢之外。但这个不是重点,重点在于男人发明了一套欣赏女人脖颈部位的方式以及赞美的套路,发展到大家都露着小半个后背的程度,和服的后领从来不会是贴身设计。说起来这些时尚都是因为男人的欣赏与道学的矛盾而产生的,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男权社会的罪恶之一。这个也算是说得过去,可是这世上就只有男人与女人,人妖毕竟少见,两者都是只能露给对方看嘛,现代社会进步之处就在于大家都在互相露出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