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晋惠帝为何能稳坐皇位10年:丑皇后功不可没
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这几乎是公论。不同的是,有人“为尊者讳”,比如卫瓘,只说“此座可惜(白白糟蹋了这天下头一把交椅啊)”;还有人只说事实,光是“何不食肉糜”、“此(蛤蟆)鸣者,为官乎?为私乎”,这两个经典的问句,足够让所有自以为智力在中人奇事网以上者耻笑的了。不过,司马家的子孙,二百五的好像还不止他一个。司马衷的老弟成都王司马颖,曾经当过一阵子“接班人”的,据说也是“形美而神昏,不知书”。
他的堂弟司马睿,就是那个在江东保住了半壁江山的,生了个小儿子,叫司马昱,做了20多年的相王(以王爷的身份出任宰相),后来还在桓温玩“废立”的时候,当了半年皇帝,谢安对这位圣上的评价,是“惠帝之流,但清谈差胜耳(除了会扯淡,和司马衷也差不多)”,据说,他也是个型男。
司马衷他爸是型男,他弟是型男,他侄儿也是型男,不管他傻到啥样,理应也是个型男。遗憾的是,他老婆贾南风“丑而短黑”,而且还是他爹司马炎亲口说的,所以不同意娶这个儿媳妇;奇怪的是,后来几个大臣都说贾南风“绝美”,老爷子又同意了。他到底见过这位没过门的儿媳没有?依我之见,什么“丑而短黑”、什么“绝美”,都是“媒婆式”的扯淡。
贾南风又黑又矮又凶
可以肯定的是司马衷娶了这个老婆,稀里糊涂地做了十年太平皇帝,直到赵王司马伦政变,杀掉了他的“丑婆娘”,他的日子就开始越来越难过了,自己中毒死掉,娶的第二个皇后,还被匈奴头目刘曜抢去做了老婆。据说,某次刘曜在充分展现了自己的雄性魅力后,问那位“二房”我比那个傻小子强多了吧?
司马衷安稳地当了十年皇帝,那位据说又黑、又矮、又凶、又淫荡的老婆,还是有功劳的。为什么这么说?
贾南风何许人也?她是司马家的头号功臣贾充的女儿。贾充和裴秀、王沈,是司马氏窃取曹魏皇位的得力助手。
西晋初年有民谣说贾、裴、王,亡纪纲(亡魏);王、裴贾,济天下(兴晋)。司马家不能亏待他,西晋开国后,贾充官拜司徒,爵授鲁公,地位显赫。司马衷娶他家的女儿做老婆,老丈人的势力,在门阀世族势力庞大的西晋,是非常重要的靠山。
西晋政权还特别奇怪,王公手里都有重兵,王国里的大国5000人,次国3000人,小国1500人,就连贾充这样的郡公,都可以领兵1500人。
除了国家允许的“正规军”,他们手里还有大量的私兵,依附于他们的家臣手里也有武装。这也就算了,从司马炎晚年开始,还让那些大王们镇守各地,管理当地民政、节制防区内的兵马。
相形见绌的是,司马衷当了皇帝,归他“直辖”的州郡却没几个兵。自从灭了吴国,司马炎也想学习古人“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以为天下太平了,把州郡的武装全部解散,只留下少数“武装警察(武吏)”,大一点的郡100人,小一点的才50人。在这种形势下,若不是贾南风“多权诈”,借助娘家的势力、利用那些王公们的矛盾,皇位能坐稳吗?
晋惠帝是个吃软饭的
贾后夺权的第一步,是干掉了自己的婆婆杨太后和杨太后的娘家。她给太后的老爸杨骏捏造了个“谋反”的罪名,借助楚王司马玮的影响力,让东安公司马繇烧了杨骏的府邸,当场杀掉了躲进马厩的杨骏,又逮捕了杨骏的两个弟弟,夷三族。
这是西晋的第一场政变,被认为是大乱的开始,但捕杀杨氏兄弟的主力,是皇帝的亲兵400人。
杨氏被灭掉后,贾后的堂兄贾模、堂舅郭彰、外甥贾谧与卫瓘、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东安公司马繇一起执政,她又借司马亮的手赶跑了司马繇,借司马玮的手干掉了司马亮和卫瓘,又以拨乱反正的名义,干掉了司马玮,掌权的,就只剩下贾家的人了。
事情做到这个分上,就算以后天下太平,都会被人嚼烂舌头,妇人干政、外戚专权是跑不了的。幸亏还用了一个张华、一个裴頠,裴頠也是贾后的亲戚,不过这两个人不仅能干,而且口碑都不错。
在贾谧的周围,还有个网罗了一批名士的“二十四友”,不过这些人里面,除了刘琨后来显出了点能耐,其他的,往往是在文学史和奢侈品消费史上声名显赫。
不管怎么样,这个领导班子还不错,支撑了十年,直到贾后杀掉了大家寄予厚望的太子司马遹,让信奉“天师道”的赵王司马伦抓住了机会,真正的大乱开始了,司马衷的“软饭”,也吃到头了。
“二百五”是我国流传甚广的一个俗语,几乎传遍了大江南北。如今在本山大叔的小品中又简化成了“二”。我的老家泰安叫“二疾”。它的含义大家都心领神会,不用再做解释。,其中的历史故事却鲜为人知。据说,战国时期身挂六国帅印的说客苏秦被人暗杀了。齐王盛怒之下,发誓要给他报仇雪恨,久久查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个计谋。他让人割下苏秦的头颅,悬挂在齐国国都(今临淄)的城门上,张贴出告示说苏秦是内奸,杀他是为齐国除了一个定时炸弹。应该赏黄金千两,望义士前来领赏。
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前来声称是他们杀的苏秦。齐王说“你们可不许说谎。”这四个人一口咬定是他们所为。齐王说“好,真勇士也,赏给你们黄金千两。可你们打算怎么分呢?”四人回答“平分,一人二百五。”这时齐王变脸了,他拍案而起,厉声说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拉出去砍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句话来自“推牌九”。牌九是旧时的赌具,其中有“二板”(四个点)和“幺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和在一起是十个点,在推牌九时被称作“毙十”。“毙十”在牌九中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牌局上的赌友就用二板和幺五的简称“二板五”来形容那种什么也干不了的无用之人。久而久之,在流传过程中发生音变,“二板五”成了“二百五”,它的含义也变成讽刺那种自作聪明,办事不靠谱,脑子缺根弦的主了。
上面第一种说法涉嫌戏说,大可不必较真。第二种说法也很牵强。其实,“二百五”俗语的由来,很可能与古代钱币有关。古钱币外圆内方,中间有方孔,所以古钱又曰“孔方兄”。古人为了携带方便,就用绳子从孔中把钱串起来,一千枚为一贯,后来叫一串。到了清朝,一串又称一吊。《红楼梦》里凤姐就说过,袭人月银是2两,晴雯等大丫头月钱是一吊钱。一千枚钱称一吊,一枚钱又称一个大子,五百钱就是半吊,用半吊不够一吊的数,比喻人的心眼不灵透。楚剧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由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楚剧有一出传统小戏《半吊子卖鞋》,是一个绰号“半吊子”的鞋匠腊月三十卖鞋过年的故事。说明那时就有了“半吊子”一说。如今济南话还经常说某人说话办事没准头,是“半吊”或“半吊子”。“半吊的一半”就是“二百五”,原指二百五十文大子。后来却经过发挥,成了形容“比半吊还半吊”的骂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