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钓鱼被周文王重用:世界上最早的职位自
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为我们解读《三字经》时,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当历史进入商纣王时代的时候,一樵夫看见渭水之滨的磻溪有一老翁在垂钓,感到非常奇怪。其实,垂钓者比比皆是,不过就是一老者背一斗笠伸一钓竿,盯着水面,静等鱼儿上钩,这有什么奇怪?
呵呵,这老翁还真与普通的钓者极为不同,他的钓钩离水面至少三尺,而且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竟然还喃喃自语“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不要说樵夫看了奇怪,恐怕,任何人看见都会奇怪。
樵夫以为这老翁不会钓鱼,于是告诉他“老人家,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
老翁举了举钓竿,斜眼瞧他“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钓到王侯也!”
这就是著名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
显然,这位老翁,就是我中华民族著名的姜太?。
显然,姜太公要钓的不是鱼,而是周文王姬昌。
那个年代,也许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实在太少,而探秘好奇的劳苦大众也的确太多。这姜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竟然真传到了最高领导姬昌耳里。结果,姬昌也好奇,派一名士兵去,要把太公叫来,希望能够感觉一下这奇特的钓鱼文化。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抖着自己那根没有进到水里的老杆,斜着眼帘自言自语“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不过他心里却在高兴,呵呵,鱼要上钩也。
于是,他连吃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磻溪去聘请太公。
呵呵,这三天素吃的,可让太公多等三天。而且,还在心中忐忑,天知道来与不来?
机会啊,可别失之交臂。
不过,文王来也,求贤若渴的文王,自要礼贤下士。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交谈中,太公渊博的知识,正确的历史观点以及对时事的透彻分析,深深地震撼着姬昌。于是,姬昌当即请教治国兴邦良策,太公侃侃,当即提出“三常”“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
这意思就是说,治国兴邦,必以贤为本,重视发掘和使用人才。
呵呵,这人才都有了,还怕不能兴邦立国?
所以,三国时候的刘劭同志说“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姬昌听后甚喜“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看来,您就是那位圣人矣!我太公望子久矣!”
呵呵,盼望先生久矣……差一滴滴儿就望穿秋水。
史料记载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商朝末年人。汉族(华夏族),东海上人。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坚持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
当时周已崛起于商朝西方,力图摆脱商朝控制,向东开拓,面对“商,周之不敌”(《左传?桓公十一年》)的情势,吕望辅佐周文王确定先改变力量对比,尔后伺机进行决战的渐进灭商方略。为隐蔽周的谋略企图,实行韬光养晦之策,如主动在周原地区光建祭祀商王先祖的宗庙,号召之前曾经背叛商王的诸侯国重新臣服商王,并不断向商王进贡财物等等,制造恭敬贤服的假象,使商纣王消除了疑周之心。由此商纣王赐命文王专西方征伐大权,而将商的主要力量用于对付东方,这为周发展实力造成良机。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想,这直钩钓鱼法也许还真有一点儿说道。于是,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姬昌听了官员的报告,陡然意识到,这钓者必为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
吕望深知国家兴亡在于民心向背,故针对商朝苛剥、酷虐民众,建议文王“修德行善”,收揽人心。周对内发展生产,优抚年老、残疾之人;废除奴隶酷刑,缩小施刑范围;制定“有亡荒阅(不准收留逃亡奴隶)”的法律,取得奴隶主贵族拥护,对外调解虞、芮两国矛盾,广泛争取盟友。至文王晚年,周已形成内部稳定,诸侯方国人心向周的局面。不久,吕望又佐文王乘商朝用兵东夷之机,征服犬戎(今陕西西北部)、密须(今甘肃灵台西南),消除后顾之忧,继而兵锋东向,逐个剪除商朝羽翼,先后攻灭黎(今山西长治西南)、邘(今河南沁阳西北)、崇(今河南嵩县东北)等国,逐渐扫清东进灭商障碍,对商形成进逼之势。
文王卒,继辅武王。吕望于武王继位第二年偕王率师东进,在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众多反商诸侯相会,主持了大规模渡河演习。他还曾亲入商都探察情况,施离间之计,促其内部反叛。武王继位第四年(公元前1046年,另有前1057年等多说),吕望见商纣统治集团确已分崩离析,乃不顾“龟兆不吉”的占卜和“风雨暴至”的天候,促武王抓住战机,乘隙进军。大军沿途安抚商地民众,揭露纣王罪行,宣扬“恭行天罚”,分化瓦解敌人,得以顺利进至商都附近。继而在牧野之战中,吕望又率精兵为前锋挑战,当商军“前徒倒戈”之时,乘势与主力大破商军,一举灭商,开创西周王朝。
周成王亲政后,受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其握有征伐四方大权,与新封的鲁国成为稳定东方局势、巩固周初统治的重要力量。
其实,周人最信占卜,什么事都要用卦签占卜,如果占卜不吉,一定不会运作。但在讨商战斗中,尽管“龟兆不吉”却仍然勇往直前,而且战无不胜。这也说明,战争的关键不是占卜,而是人心所向。
人心所向,哪有不胜利的?就算“龟兆不吉”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周伐商而胜利,不是占卜的吉否,而是人才的任用。
电影《天下无贼》中,贼头葛优(黎叔)同志说21世纪,人才最贵。
其实,任何时候都是人才最贵,得人才者得天下嘛。
姜太公钓鱼就是最好的证明。
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小头目朱元璋既卑鄙下流又有勇有谋,那么明教和大明朝有无关联呢?这是金庸又一笔移花接木的大作。朱元璋的起义军是靠继承韩山童创立的“白莲教”而发展壮大起来的,白莲教教宗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所以又叫“光明教”,韩山童自封为“明王”,朱元璋也承认自己早期起义军是白莲教的一支,曾效力小明王(韩山童之子)任左副元帅一职,朱元璋在多次战争中逐渐夺得了政权,后来建国,国号便随了起义之初的称呼为“明”。《倚》就是根据这段历史把光明教改成了明教。
金庸先生的另一部著作《天龙八部》又把读者的视线引到了北宋时期。宋朝的版图很小,外围有很多其他民族政权,如辽、西夏、大理等,这些政权也在重演着有史以来的规律,壮大,杀戮,扩疆域,再壮大,逐渐破灭或被统一汉化。《天龙八部》便是在这样一个大历史背景下演义了一出梳不清理还乱的“民族仇冤”。说到天龙八部第一男猪脚萧峰,我们都知道他其实是被挤兑死的,在丐帮被人说是契丹人,到了契丹又放不下汉人的是非,失散多年的老爸还整天在背后搞些阴谋诡计,到两面不是人,只好自杀了。其实按照真实的历史,乔峰根本就不会死。
按金庸先生自己的话说,这天龙八部是根据历史上宋辽夏当时的历史事件加以发挥写成的。也不知道金先生是没看过历史书,还是为了写小说故意歪曲历史,实际上宋和辽之间根本就是相爱相杀的好基友。辽国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它建立的时间甚至比宋还要早一些,统治的区域也比宋来得大。当时中原正值五代十国战乱之时,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取得辽国的支持,就把现在山西大同到北京的幽云十六州让给了辽国,在《天龙八部》里经常提到的雁门关就在这片范围以内,不仅如此,他还死皮赖脸的要给辽国皇帝当儿子。没过多久,等北宋统一了南方以后,就想起这一大片土地来了。找辽国人要吧,辽国人说了,这是我儿子孝敬我的,我凭什么还给你啊。你说以前这地方是你们的,那怎么不“以前”到十几万年去啊,那时候人类都还在非洲呢。
宋朝人就火了,我和你说领土主权,你和我扯什么人类起源,没话说了,干架!然后哗哗哗,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去打辽国,结果一点便宜没占到,皇帝反被射了一箭,以后一到刮风下雨天气变化,箭伤就发作,因医治无效英年早逝了。这算是宋辽两国最大的仇了,可是谁叫你去惹人家来着,这不是自取其辱嘛。之后宋朝每次去打辽,几乎没有赢过,花钱、死人都不算什么,主要是面子挂不住啊。契丹人也烦了,宋朝你是闹哪样啊,借打仗搞计划生育怎么着?你们有钱没地方花,干脆给我们,一年30万,我们就和平相处,今天我们心情好,附送一个大礼包,我们辽朝皇帝称呼你们宋朝皇帝叫哥哥,以后不管我们皇帝多老,你们皇帝多年轻,都不改口。这下有面子了吧。
宋朝皇帝一想,一年30万,只不过是我几个县的税收而已,眼皮都不用眨一下,还能换来和平。而且还多了个弟弟,这个买卖可以有。就答应下来了。从此之后100多年,宋和辽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两国关系很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在辽国直接称呼宋朝皇帝的名字,是要杀头的;宋朝皇帝死了,辽国全国要披麻戴孝,反过来也一样。宋徽宗听说辽天祚帝被金国打得没地方去,还主动邀约他到宋朝来政治避难。哪有那么大的民族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