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离婚两次丧偶两次 妻子李淑贤让他懂了爱情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的第十代皇帝,也是历史上一个封建帝王。在他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中,这个末代皇帝溥仪从儿皇帝到“短命皇帝”,到傀儡皇帝,再从皇帝到战犯,成为新公民。他从皇帝到公民的特殊人生,除显示其个人一生具有传奇色彩外,他的婚姻生活更是复杂传奇,他的一生,先后有一后一妃、两“贵人”和一个妻子。一生中,他离过两次婚,丧过两次偶,无儿无女。
那么,溥仪身边有这么多的女人,他的婚姻生活是怎样的,每个女人对他的影响又如何呢,他给每个女人又带来了什么样的生活呢?近日,伪满皇宫博物院研究员、吉林省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沈燕做客长春图书馆,为广大读者了末代皇帝溥仪的婚姻,讲述了溥仪的爱情故事。
皇后婉容相恋紫禁城 老死冷宫中
爱新觉罗·溥仪,是我国清朝末代皇帝,他的命运中,幸运和悲哀这两个主题总是在不同背景下再现,他一生三次登基。历史上,溥仪和婉容的婚姻,是一个帝王婚姻。他们的婚姻可以说是高调开始,却以悲剧而终。
讲座中,沈燕表示,溥仪和婉容的婚姻存续了24年,经历了社会最动荡的年代,溥仪也走过了逊帝、寓公、傀儡皇帝这样不寻常的人生之路。可以说溥仪和婉容个人的前途命运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的。1922年,17岁的溥仪选后妃时,经王公大臣们的商议,选内务府大臣荣源的女儿郭布罗·婉容为皇后。
17岁的婉容嫁给溥仪后,她以时尚和新潮,才学和多情,带给溥仪一种全新的生活,引领溥仪接受西洋文化,感受爱情的活力,让从小生活在宫中的溥仪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们共同的愿望就是走出自己狭窄的生活。沈燕说,婚后的婉容经常教溥仪学英语、吃西餐,这对于很喜欢西洋文化的溥仪很对品味,令溥仪视其为知己。在紫禁城的两年里,婉容每天都用英文给溥仪写信,并且在这些情意绵绵的短信下方以“伊丽莎白”落款,这是溥仪给她取的英文名字,婉容很是喜欢。
好景不长,最终导致溥仪和婉容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是他们政见不同。沈燕说,婉容是一个有政治理想和抱负的女人,她一直想帮助溥仪完成“复辟大业”。但“9·18事变”后,溥仪投入日本人的怀抱,成为伪满洲国执政。而婉容极力反对溥仪做日本人的傀儡,为此,溥仪非常厌恶婉容,认为她已成为自己实现复辟梦想的绊脚石。
李淑贤与溥仪
而婉容作为“执政夫人”,她只以此身份公开露过一次面。沈燕说,婉容不甘心作傀儡夫人,她曾两次试图逃出“皇宫”,但都没有成功。于是婉容越来越放纵自己,她狂躁易怒,嗜毒成瘾,并在这种生活状态恶劣的情况下怀孕。此后,溥仪将29岁的婉容打入冷宫,直到40岁去世。溥仪和婉容的婚姻悲剧注定和他们的命运一样,成为历史的牺牲品,成为殖民统治的牺牲品。
祥贵人谭玉龄入宫5年成为溥仪最爱
1922年11月30日,13岁的文绣先于正宫皇后婉容一天,被溥仪以隆重的婚礼娶进皇宫,被封为淑妃。而作为皇妃的文绣,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快乐和幸福,这次婚姻却是她悲哀人生的开始。由于皇后婉容受过西式教育,她坚决主张一夫一妻制,在天津7年间,一后一妃闹得不可开交。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中的小怨渐积而成大怨,文绣对溥仪很失望。文绣不堪忍受这种不平等待遇,于1931年秋,做出了与溥仪离婚的决定并诉之法律,掀起一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妃子与皇帝的离婚风波。
1937年,婉容被打入冷宫后,溥仪为了报复婉容,他选中当时正在北京中学读书的谭玉龄为“祥贵人”,17岁的谭玉龄只身一人来到长春与溥仪结婚。谭玉龄年轻漂亮,温柔贤慧,待人接物十分稳妥,入宫后与溥仪的关系也很好,深受宠爱,溥仪经常叫侄媳等女客陪她散心。加之谭玉龄在北京读书时也接受不少进步思想的教育,来东北乘坐火车时一路所见到的日本人的侵略暴行,所以十分理解溥仪的处境。谭玉龄的出现,对于溥仪来说无疑是一缕和煦的阳光,所以溥仪对谭玉龄宠爱备至。
沈燕告诉读者,谭玉龄刚与溥仪结合5五年就因患病去世,年仅22岁。在谭玉龄患病期间,溥仪始终陪在身边。谭玉龄的去世,对溥仪打击很大,为了纪念谭玉龄,溥仪下令追谥谭玉龄为明贤贵妃,按清朝贵妃例治丧。在溥仪的身上常带一个鹿皮夹,里面装有谭玉龄的照片,照片的背面是溥仪亲笔写下的几个字我最亲爱的玉龄,而这张照片一直陪伴到溥仪逝世。
妻子李淑贤让溥仪懂得了爱情
谭玉龄死后,日本关东军为了控制溥仪,想让溥仪取日本人为妻。虽然溥仪是个傀儡皇帝,但在这件事上溥仪没有让步,害怕自己的私生活遭到日本人的监视,所以决定坚决不娶日本人为妻。溥仪选择伪满女学生李玉琴为“福贵人”,成为了溥仪第四个妻子。
由于李玉琴出身贫寒,年纪又小,入宫后很受歧视。溥仪为了驯化和控制她,为她量身制订了《二十一条》,让李玉琴必须无条件地遵守清王朝的祖制,从思想上绝对服从溥仪。在这二十一条的限制下,李玉琴在宫里没有平等,没有自由,只是溥仪的一个玩物。1945年8月,伪满洲国垮台,李玉琴随溥仪离开了伪满皇宫,来到了通化大栗子。新成立后,在新社会的影响和政府的帮助下,李玉琴被安排到长春图书馆工作。1955年,她与溥仪抚顺重逢,提出和溥仪离婚。为自己赢得了自由。
溥仪得到特赦后,他的个人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1960年3月,溥仪以普通公民的身份走上了有生以来第一个工作岗位——北京植物园作了一名园丁。1962年,溥仪和北京关厢医院的护士李淑贤结为了夫妻,组成了一个真正的家庭。婚后两人相亲相爱,几乎达到不能分离的地步。溥仪和李淑贤在一起幸福的生活了5年,直到溥仪逝世。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术士侯生、卢生,非但未找到仙药,还以言语诽谤秦始皇,之后出逃。秦始皇得知后大怒,下令察访咸阳。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史记》上对此的记载为“焚诗书,坑术士”。
有观点认为,“焚书坑儒”这一说法乃是孔子的后代杜撰。且,《史记·卷121·儒林列传》上记载的只是“焚《诗》《书》,坑术士”,后在《古文尚书》的序中被为“焚书坑儒”。而在清朝时已证明《古文尚书》乃是伪造。
经常被“坑儒”观点引做证据的是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支持“坑儒”提法的学者认为由“诸生皆诵法孔子”可知,秦始皇所坑掉的“诸生”中,固然有一部分术士,但大多数是“诵法孔子”的儒生 。而反对“坑儒”提法的学者认为这无法用来证明秦始皇坑杀的是儒生,他们称扶苏只是认为秦始皇的做法和反对重刑的孔子学说存在冲突,不利于百姓归附,而且认为“焚书”并未废除儒学,儒家学说在焚书之后仍然存在,且“诸生皆诵”。类似观点有以下佐证
“焚《诗》《书》,坑术士”是两件事。
“焚《诗》《书》”。其背景是当时秦奉行的是法家的治国理念,可当时国家却是初统,春秋战国时形成的众多学说仍在百家争鸣,时常非议朝政。其直接的导火线则是主张“复古、师古”的儒家学者大谈“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引起法家不满,认为“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这得到秦始皇认可,于是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经》、《尚书》,“博士仍可保留这些书籍。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民间亦可保留。百姓也可以官吏为师学校法令。
为了打击国家领域中的复辟势力和消除隐患,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在咸阳宫庆寿的筵会上,采纳了李斯提出的焚毁儒家经典等书籍的建议。因为在筵会上,博士淳于越提出应当进行分封,建立诸侯国,如果“事不师古”是不能长久的。秦始皇听后,让群臣各抒己见。李斯则争锋相对地指出,这些博士儒生面对新政权、新制度,提出“不师今而学古”,主张分封,恢复礼制,用儒家经典为依据,“以非当世”,散布不利于中央集权制的言论,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建议
一、请史官把《秦记》而外的各诸侯国的原有史籍一律焚烧掉,以尊一统。
二、除博士官所藏外的儒家经典,如《诗》、《书》和百家的著作,都要送到当地政府烧毁。
三、有敢于谈论《诗》、《书》等儒家经典著作的人,要弃市处死;宣扬古代而诽谤现政权的人,要灭其宗族。
四、对上述各项,官吏发现而不加以查处则与之同罪。
五、令下30日而不烧毁,则处以黥刑,罚为戍边和筑长城。
六、保留医学、药书、卜筮和种树等书籍。
七、有欲学法律的,以狱吏为师,禁止私学。
秦始皇同意了这一意见,进行了焚书,实行了空前的文化专制政策。虽然目的在于从历史和文化领域中加强统治和巩固中央集权,但在古代历史中却是第一次大规模地对古代文献典籍的摧残,是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大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