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虎步关右的夏侯渊为何被老兵黄忠给弄死
曹操称夏侯渊,虎步关右,所向无前,,就是这样一个虎步关右的名将,为何却在年过半百之后,马失前蹄,命丧定军山?
据说,曹操曾请一个术士叫管辂的占卜,卦曰三八纵横,黄猪遇虎,定军之南,伤折一股。果然,在公元219年,此卦应验,曹操失去夏侯渊,就如折去左膀右臂。
,这是硬套上去的,关于夏侯渊殒命定军山,我分析着,有以下两个原因
1、盲目轻敌。夏侯渊随曹操南征北战,亲冒矢石,真是所向无前。当夏侯渊名满天下之时,黄忠才刚刚加入刘备集团,随刘备攻取益州,黄忠虽然表现突出,勇冠三军,,作为敌国的夏侯渊应该没有那么快得到这个老家伙实力的消息;这也难怪夏侯渊了,就算是本国的一流武将关羽,一听到自己和黄忠并列,就发火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言词中充满了轻蔑,可见,黄忠的实力,一直被代的名将低估是不假的。
我估摸着,夏侯渊还是欺黄忠年老,219年,黄忠已经72岁了,夏侯渊当时考虑的是黄忠能不能撑到马跑到山下,就算到了山下,能不能舞的动大刀,就算舞的动大刀,能不能舞出力道来劈自己。他就这么一直想着,不防这黄忠老当益壮,还像个壮年汉子,一刀就劈斩了他,真是死的冤啊!
要说也不能全怪他,几年后,刘皇叔亲自带兵伐吴时,也对江东小生陆逊不屑一顾,结果被火烧连营七百里,堂堂皇叔,几乎丧命江东。一个是轻视老人家,一个是轻视小孩子,从中我们却得到血的经验教训打战的时候,对老人家和小孩子也要一视同仁。
2、年龄大了。219年,黄忠72岁了,夏侯渊自己也不小了,有59岁,接近花甲年纪,可他自己还自以为还是年轻时那个能轻展猿臂,疾走如风的年轻汉子。这一不服老的思想作祟,却换成了自己惨痛的后悔不及的终身之叹。他原以为,纵然老家伙能冲到面前,一刀劈来,自己也能轻易的一挪虎躯,左肋一夹,控制住黄忠的老刀,然后,右手往前一扯,就把黄忠扯下马来,生擒黄忠,又立一功。
要是再年轻二十岁,他一定能做到的,可惜的是,三八纵横那年,他已经59岁了。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关羽身上,这个万人敌在败走麦城后,等不到侄子的援兵,仓促决定撤回西川。当时有大路和小路两条,王甫建议走大路,为何,因为大路路面宽,关羽又是万人敌,虽然当时也已经59岁了,手仍能舞动青龙刀,座下还有一匹赤兔马,边打边走,还是有机会突出重围的。
,关羽不但把自己想年轻了,把赤兔马也想的太年轻了。结果,在小路,长钩套索,一齐并进,如果赤兔马年轻几岁,这种优良马,是可以主动跃起躲避的,无奈太老了,跑还跑的快,跳是跳不动了,被钩翻在地。而关羽落下马来,如果年轻几岁,他仍能飞身跃起,手仗青龙刀,连杀数人,再夺一匹马而走,我看没有问题,问题他现在已是一个老人,被掀翻马下,动作自然慢了,,以关羽万人敌的名头,竟然被东吴无名小辈马忠给擒获,关羽的下场,比起夏侯渊,更是凄惨。
夏侯渊好歹还是被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给弄死了,总体说来还是死得其所的。
古人经常教导我们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要以貌取人,因为往往有些其貌不扬人却能够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我们看人不要取决于其人的外在,而是要看其之内在,即软实力。
也有很多贬义的成语俗语来形容那些以貌取人的人,譬如“狗眼看人低”“势利眼”等等。而一旦被瞧不起的人将来出息了,那些曾经看不起他们的人往往是追悔莫及,赶紧极尽所能百般谄媚,这也可以说是国人的一个丑陋的习性吧。
在近代历史上就有两位以“貌”取人的名士,非但没有像我们有时看走眼后而倍感后悔莫及,而且是几乎一看一个准,甚至还获得了“伯乐”的美誉。
曾国藩——以貌观人的未来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在《用人三策折》中,曾国藩把具体考察人才的方法归纳为“询事”、“考言”、“奏折”、“诱迫”四法。他主张对人才宜“留心察看,分别贞邪”,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和谈吐上来判断一个人肚子里究竟有多少货,将来可以有何等作为。曾国藩也无时、无地不注意观察人才,并将其优缺点一一记录下来,以备日后参考使用。
一日,李鸿章向其推荐了三个年轻人,曾国藩当时并未在家。黄昏的时候,曾国藩才回府邸,家人立刻迎了上去,低声告诉曾国藩,李鸿章推荐的人已经在庭院里等待多时了。曾国藩没有做声而是挥挥手示意家人退下,自己则悄悄走了过去。
观察一段时间后,曾国藩又把三个人就屋内,和每个人都聊了几句。聊完之后,三个年轻人便退了出去。曾国藩对李鸿章说“脸上长麻子的那个,定会有大成就。高个子那个也还凑活,唯独那个矮子,人挫本领也挫,前途有限,只能做个道员罢了。”
李鸿章有些不解,曾国藩便进一步解释道“脸上有麻子的那个在庭院里等待了那么长的时间,却不焦不躁,竟然还有心情仰观浮云,就这一份从容淡定便是少有的大将风度,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显贵他能不卑不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很有见地,这不可多得的人才,可委以重任。高个子的那个在庭院里等待的时候,便仔细打量大厅的摆设,刚才交谈的时候,明显看得出来善于投人所好,由此可见,善于钻营,有才无德,不足托付大事;至于那个矮子,当我正对他们的时候,则规规矩矩,我一转身便放松下来,况且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沉稳有余,魄力不足,只能做一道员罢了。”
李鸿章听后不得不佩服老师慧眼识才的本领。当年,年轻气盛的李鸿章就是在曾国藩的考验下碰过好几次钉子后,才被委以重任的。而那三个年轻人日后果然如曾国藩所说的那样,麻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高个子是张树声,做到了两江总督。那个矮子,则真的只做到了道员。
林语堂——以貌来给学生打分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代表作品有《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老子的智慧》等。
其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英文的时候,上课从来不点名。学生来不来全靠自己的意愿(现在高校这样有魄力的大师已经不多了)。等到考试的时候也不举行考试,而是看面向来打分。每当学期结束前,他就来讲台上跟个大爷似的往那儿一坐,拿出点名册挨个叫。被点着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他则上下略微打量一番后便定下分数。实在有几个拿不准的,就把他们叫到讲台上略微聊几句,便定下分数。
有人就对他这种做法产生怀疑,他便解释道“如果我只讲课,一个班那么多人,大多数都只知道他们是本班学生而不知道叫什么,还有少数人的长相连熟悉都不熟悉,就这样出几个题就来判定他们及格不及格,这样的事儿我不干。”而他的做法则是尽力熟悉每个学生,记下他们的名字,然后在课堂上随时随机提问,这样就知道了每个学生的水平,考试的时候相面打分便胸有成竹,有理有据。而且这种做法深得学生好评,认为这种做法更公平。
由此可以看出,两位名士所谓的“以貌取人”则是有理有据的,并且没有在人格上有所轻蔑。而我们现在人则大多数只看眼前,不顾将来,而且往往给别人造成人格上的侮辱,这种做法就不值得提倡的。可以透过一个人的外在看到其内在,但绝对不能狗眼看人低和势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