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济格简介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生平

奇闻异事 2023-11-19 20:00www.178767.com奇闻异事

  爱新觉罗·阿济格(1605年年8月28日-1651年11月28日),万历三十三年出生,生母阿巴亥,乌喇那拉氏,清代亲王,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清初名将。满族,剽悍少谋。初授台吉,后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以军功授贝勒,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晋封武英郡王,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封和硕英亲王。地位仅次于四大贝勒。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又以平西大将军督师征讨姜瓖在大同的叛乱。在九江,又招降明军左梦庚部。他要求封叔王,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多尔衮死后,他企图摄政,被削爵幽禁赐死。

  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六月,带领清军分路入独石口,进抵居庸关,攻克昌平,直逼北京。明军皆不敢迎战。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作为清军前锋随多尔衮入关。四月,与吴三桂、豫王多铎在山海关大破李自成农民军(见山海关之战)。又以靖远大将军自边外入陕西、四川,切断李自成后路,屡败李自成,杀死刘宗敏,俘获宋献策。

  从征察哈尔蒙古喀尔喀、巴林、扎鲁特诸部,授贝勒。后金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从攻朝鲜(今朝鲜、韩国)。三年,从后金汗皇太极入长城,占遵化(今属河北)等地,督兵阵斩明总兵赵率教,直逼北京。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晋多罗武英郡王,以主将领满蒙军从喜峰口入明边,纵掠京畿地区,56战皆捷,连克昌平等十余州县。次年,以奇正结合袭取明军所占皮岛(今朝鲜椴岛),斩明总兵沈世魁以下万余人。在松锦之战中,随郑亲王济尔哈朗围锦州,克明军屯粮之地笔架山。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从摄政王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封和硕英亲王。受命为靖远大将军,率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满、蒙、汉军3万余,自山西入陕,追击李自成大顺军至湖广,于次年俘杀权将军刘宗敏、军师宋献策。招降明宁南侯左良玉子左梦庚、总督袁继咸部马步兵10万,占河南、湖广、江西、江南63城。不久,以出师贻误战机、谎报军情罪降为郡王,旋复亲王爵。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出兵镇压天津、山东曹县一带抗清武装。冬,以平西大将军平定倒戈反清的大同总兵姜瓖,毁城还师。

  顺治七年十二月(公元1650年)英王阿济格乘摄政王多尔衮病死之机,欲谋乱夺政失败。阿济格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骁勇善战,在戎马生涯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成为清朝著名的开国功臣。顺治七年冬,多尔衮率阿济格等往边外围猎,年底,多尔衮病危,自知不起,独自召阿济格秘密议论后事。多尔衮死后,阿济格欲当摄政王,暗中派人往召其子劳亲,令劳亲多率兵来,并嘱劳亲不要把多尔衮病死及调兵事告之诸王。与此,他又胁迫多尔衮所管两白旗大臣附己,遭到拒绝后又以兵戎相威胁。于是,两白旗大臣决定往“依皇上为生”,并向郑亲王济尔哈朗告发阿济格乘丧欲谋乱夺政。跟随多尔衮围猎的大学士刚林早已察觉阿济格的意图,抢先独自“策马行”,日夜疾驰七百里抵达京师,告发此事。清廷立即关闭九门,在阿济格回京的必经之路德胜门外派驻重兵,以防不测。不久,多尔衮柩车还京,行至石门时,阿济格与其子劳亲合军,令部下大张旗帜,环丧车而行。顺治帝亲率诸王、大臣迎柩车于德胜门外,阿济格父子居首而坐。济尔哈朗等见阿济格身带佩刀,举动叵测,派兵紧密监视,并将其随从三百骑尽收诛之,从而粉碎了阿济格的兵变计划,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动乱。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议政王大臣会议阿济格罪,将其幽禁,其子劳亲被革去王爵,降为贝子。阿济格在幽禁期间,不仅没有一丝收敛,反而益加狂暴无礼,在监房内私藏大刀,暗掘地道,声称要放火烧毁监房。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十月十六日(11月28日),诸王以阿济格悖乱已极,留之恐贻后患,应立即处死。奏入,顺治帝令其自尽。

  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广为人知,其背后故事,就是下面这两位仁兄一起演绎的曹髦,字彦士,曹魏第四个皇帝,史称高贵乡公,干了六年皇帝,连个正规帝号甚至王爵也没混到,怎么看怎么憋屈;司马昭,字子上,曹魏权臣之一,西晋王朝的实际奠基人,尽管生前没有称帝,但史书上还是称其为晋文帝或太祖。历史何其不公平!

  《三国演义》第114回对此事的叙述与正史记载基本保持了一致朝廷军政大权被司马昭掌控,曹髦惴惴不安。公元260年,他召集手下亲信研究对策,说“司马昭将怀篡逆,人所共知。朕不能坐受废辱,卿等可助朕讨之!”然后不顾尚书王经的劝告,亲自率领殿中宿卫杂役等三百多人去攻打司马昭。结果飞蛾扑火,被太子舍人成济所杀。

  俗云“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难测,如同海水难量。年纪轻轻的曹髦凭什么断定司马昭之心就是篡逆之心?又凭什么断定“人所共知”司马昭有篡逆之心呢?不幸的是,近两千年来,人们一直在用这句歇后语来比喻“地球人都知道”的阴谋和野心,却并不关心其中的真伪。

  那么,司马昭之心,到底是颗什么心?

  司马昭并无杀曹髦之心

  关于曹髦其人,陈寿的评价恰如其分“高贵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然轻躁忿肆,自蹈大祸。”唐代诗人王勃也如是评“高贵乡公名决有余,而深沈不足。其雄才大略,经纬远图,求之数君,并无取焉。”意思是,曹髦有才气,但性格不够“深沉”,浮躁轻率,缺乏帝王心术。性格决定命运,当皇家威权尽失,曹髦不能忍,结果自取其祸。

  但曹髦原本可以不死。威权崩溃,他的身份优势还在。从君臣名分讲,他是君,司马昭是臣,这皇位他坐得名正言顺。司马昭若想越雷池一步,只能背负“弑君”篡位的历史恶名。

  从正史来看,司马昭固然跋扈,但确实没有或不敢有弑君之心。即使曹髦让他对曹魏丧失了愚忠的心理防线,他也没想自己亲自代魏称帝,而是坚决反对废曹髦。这体现了他对曹魏的社稷、法统以及皇帝的维护。

  想想曹操是怎样对待汉献帝的。没当魏公魏王时,其在《自明本志》中可曾有一句尊重皇帝的话?司马昭已经是晋王了,在他给孙皓书信中还对曹髦尊敬有加。毌丘俭、文钦等人都曾中肯地指出,司马昭“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恪守臣子之道。

  退一步说,即便司马昭有弑君之心,如果曹髦能效法汉献帝,能多多体会古人所说的“其心难知,喜怒难中也”,明而少怒,哪怕是装傻充楞,潜心恩结上下弥补威权之失,待时而起,未必没有翻身的机会。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跟曹髦的境遇就比较类似,曾私下说“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但元子攸懂得抓住时机适时出击,成功诛杀了权臣尔朱荣。可惜曹髦不是元子攸,连郭太后也不支持他;而司马昭也不是尔朱荣,在人心向背定成败的认识上,司马昭显然更胜一筹。

  施惠于民为曹氏  当曹髦愚蠢地采取自救式的一搏时,司马昭又在干什么?正筹划灭蜀大计呢。在这之前,也就是258年,诸葛诞在淮南造反,司马昭建议曹髦亲征,并取得郭太后的支持,最终赢得了寿春之战。是役,活捉战俘十多万,部下请求全部活埋,但司马昭不同意,说“放他们回去,才显示大魏的宽宏大度。”此举与曹操为一己之私泄愤而坑杀数万战俘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后来,连扬州老百姓都不好意思再反对他。

奇事网以上就是阿济格简介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生平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