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沟通能力差怎么办
我班有个学生,初二时在年级排名从未进入前五十名,初三时我带化学课,他很感兴趣,两次化学考试他考到了班上第一,这无疑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化学越学越好,,其他功课也开始突飞猛进,排名直线上升,到初三下学期,已进入到年级十五名,他兴奋地说“以前总认为自己没有实力超过一些同学,但现在发现,学习并没有我以前想象的那么难了。
而班上另一个同学则正好相反,自从两次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便总是把“很难”挂在嘴边,慢慢地他失去了信心,后来即使稍加努力就能掌握的内容,他也没有动力去学了。
大多数尖子生都能自觉学习,保持成绩优异的状态,而差生成绩越来越差,这又导致他们放弃学习。
导致优生和差生不同的学习状态的原因是,优生在学习上有很强的胜任感,这会让他们进一步对学习产生兴趣,而这正是差生所缺乏的。
胜任感是指人建立在以往成功经历的基础上的一种自我价值感,即觉得“我能行”的一种自信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让人挑战更有难度的任务,当取得成功后会进一步增强这种感受,形成正向循环。
让孩子主动学习,就要让孩子不断体验到成功,可以参考以下的做法
1、给孩子找一个专业导师。
大多数孩子放弃的原因是因为缺乏支持,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所以,找一个好的导师,能让孩子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帮助。这个导师在孩子心理和专业上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支持与帮助,从而从心理上产生动力。
有个朋友的孩子上初三,上学期学化学时遇到了困难,孩子有了畏难情绪,下学期学习内容难度增加,孩子有放弃的迹象,朋友很着急,当时找到了我想让我帮忙。
我抽空与孩子聊了聊,发现孩子内心想学,但就是不自信,也不知从哪里入手,于是我宽慰她先让她不要心急。
我先了解了她的想法,对于化学成绩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每天能否抽出一个小时来学,然后针对她的情况,我们一起制订一个计划,我来决定每天完成什么任务。
那时刚好是疫情期间,我每天在视频上对她进行辅导,我的讲解很少,主要是她进行消化吸收,一开始任务设置的相对简单,等基础打好了,再适当增加难度,每天不超过一小时,但在这一小时内,要保持专注。
孩子完成任务后我再进行批改,做得好的,我会鼓励她,不足之处我不会批评,第二天再进行反刍。
慢慢的,孩子找到了学化学的感觉,觉得化学没有她想像的那么难,不再像以前那样逃避了,后来我再加大了难度,孩子进步较快,中考时这门学科考到了优秀成绩。
导师是能在专业和心理上能给孩子提供真正帮助的人,如果你找的导师很苛刻并且总爱批评人,那最好远离他,孩子不缺批评,而是缺乏信心和解决办法,批评不会帮助孩子找到办法,反而进一步让孩子体会挫败。
孩子有了胜任感,才可能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许多孩子不学习,是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反正学不好,那为什么还要学呢?于是开始放弃。
在学校,如果老师问学生为什么不做作业,大部分孩子的答复可能都是“我不会。”老师往往认为学生在找借口,但孩子其实是觉得无助,即使有个别会做的练习,但“不胜任感”也会让他怀疑自己。
就像上述朋友的孩子学习化学,孩子觉得有人支持,一下子就有了重新开始的动力,学习状态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不做作业,后来都能主动并高质量地完成作业。
2、及时给孩子搭梯子。
儿童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过一个重要的理论,叫“最近发展区”,是指人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别人的指导或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用一句简单的话描述,就是孩子现有的水平如果是在第一层,孩子在别人的支持下能达到第三层,那么第一层和第三层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孩子无法从第一层直接跨越到第三层,大人的任务,就是在第一层和第三层之间搭一个梯子,这个梯子必须是孩子能够攀上去的。所以,不要一下子给孩子定太高的目标,定一个跳一跳能达到的目标,更能让孩子体会努力就有回报的成就感。比如,孩子对完成某个任务感到困难,就将任务分解成两个甚至多个,以匹配孩子的能力,或让孩子自己规划任务,化整为零,孩子反而更愿意去完成。
我常年带初三学生,我发现很多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跟孩子制定一个跳起来也够不着的目标,结果孩子根本做不到,连能做到的也不想做了,因为孩子体会到的是挫败,一旦产生了这种感受,要想再让孩子树立信心,就不太容易。
3、给予孩子具体的指导,而不是简单地提要求。
比如你要让孩子“快点儿”,但即使是十几岁的孩子,他并不十分清楚“快点儿”的标准是什么,这时用具体的时间来衡量,如表达“我们用十分钟来完成”更有帮助。
“你要把数学学好”“上课要认真”等类似的要求,是在给孩子出难题,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有内在的要求,只是他对如何做非常模糊,家长要给到孩子切实可行并自愿落实的具体操作。
有时候,问孩子几个问题,让孩子自己思考,也能让孩子获益,这个方法我跟许多青春期的孩子沟通过,效果比直接告诉他怎么做更好。
比如,可以问孩子现在做得好的地方是什么?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从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开始入手?需要哪些人的支持?孩子会自己去动脑思考。
4、多给予孩子正向反馈。
如果让某些家长说孩子的缺点,随口就能说很多,但若让他说出孩子的优点,很难说出几条,这是因为家长在心里刻画了一个完美的形象,总是用这种标准去要求孩子,可天下没有完美的孩子,结果父母会很失望,这样会对孩子造成打击,孩子看到的是“我怎么做都不行”,这都是对孩子胜任感的破坏。
孩子天生就在寻求被认可,从而获得持续的动力,如果孩子做得好,要及时赞扬,如果结果不如意,家长也要找到闪光点,给予肯定。
以前,教室里打了预备铃后总是乱哄哄的时候,我总会大声喊“上课了,不要讲话了。”教室里仍然有学生吵。后来我改变了策略,站在讲台上描述我看到的“XX在看书,XX在改错⋯⋯”学生立马安静下来主动看书、改错,这也是我想让学生做的。
你希望孩子做什么,你就强调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孩子写了一排字,总有一个写得最好的;做了许多错题,总有做对的题;总是很拖拉,也有立马行动的时候。,你的关注在哪里,孩子就会在哪里使劲。
为什么孩子对手机游戏着迷?因为游戏的设定正是不断地让孩子体会到胜任感,比如,设计者将一集游戏只设为几分钟,并且按由易到难的顺序,通关后屏幕立马显示“你太棒了”等激励的话语,使游戏者欲罢不能。
我们经常会听某个人说,我做不好这件事,因为我没有兴趣。
其实,大多数人把兴趣和做好某件事的因果关系搞反了,不是因为有兴趣才把事情做好,而是因为做好了才对这件事产生兴趣。
一个人在没有了解事情之前,他就有兴趣吗?显然不是,如果你有兴趣,但你总是做不好,你还会兴致勃勃吗?所以,做不好才导致没有兴趣。
人只有具备了胜任感,才能产生做事的兴趣和动力,这种感觉需要不断地体验到成功才能建立起来。
但在实际生活中,大人时常在破坏孩子的胜任感而不自知。比如,大人无意中说的“你怎么那么笨”,“跟小王比,你差别人一大截”,“为什么只考了95分而不是100分?”等这些话,无一不是在暗示孩子“你不行!”当孩子收到这种信号,他也会怀疑自己,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无法做到一件事时,他就真的做不好。
孩子的胜任感不是靠一次次的挫败打击来的,一千次的跌倒,一千次地爬起来只适合有超强胜任感的人,普通人在没有胜任感的时候,几次跌倒就能让他躺平,所以,让孩子产生持续的动力,就要让孩子多次体会到成功,只有孩子体验到了“我能行”,孩子才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