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要钱怎么办
今日有幸见证了一场特殊的民事案件开庭,其特殊之处在于,原告与被告均为聋哑人士,年纪约四十七八,且被告已为人爷爷,而原告的女儿也即将大学毕业。这对看似深厚友情的朋友,为何今日却在此公堂之上对峙呢?
据了解,原告依靠一份稳定的苦力工作维持生计,每月收入稳定却文化有限,性格憨厚老实;而被告则是个头脑灵活的文化人,以种植庄稼为生。原告声称,在2016年至2022年间,被告共借款15次,累计金额达81000元。而被告承认借款事实,却辩称借款次数为12次,且总金额为65000元。更令人感慨的是,在这六年里,原告的女儿成功贷款上大学,而被告所归还的借款金额却仅为一千余元。无奈之下,原告的妈妈做出了起诉被告的决定,导致这场庭审的出现。
案件摆在眼前,双方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调解此类民事案件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场烧脑的考验。令我钦佩的是,法官和律师的职业素养展现出了他们的专业与智慧。他们迅速介入,通过专业的调解手段,最终使双方达成和解。
从古至今,友情难料,朋友有难时当尽力相助。原告的行为可谓真正体现了这一点。而对于被告来说,当遇到困难时,朋友的帮助无疑是雪中送炭。对于这样的恩情,理应加倍感激,铭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被告的行为却令人心寒。
哎,现今社会,借钱时的困境与拿到钱后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借钱时哀声叹气、万般可怜;一旦得款,态度即刻转变,要钱的反而成了“孙子”。面对这样的现象,让人不禁思考:这种钱,是借还是不借呢?
这场庭审不仅展现了一场激烈的争辩,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元。在这个充满挑战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友情与金钱的交织关系?这不仅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面对的现实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