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儿子的王位继承权,设毒计陷害太子申生,导致申生自杀身亡。重耳,申生的弟弟,为了逃避迫害流亡出走。在他流亡的漫长岁月里,身边的大多数臣子纷纷离去,只有少数忠诚的人始终追随。其中一人是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因饥饿昏厥,介子推毫不犹豫地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后给重耳食用。十九年后,重耳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执政后,对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却忘记了介子推。当有人为介子推叫屈时,晋文公猛然忆起那段艰难岁月,心中愧疚不已。
他亲自去请介子推,但介子推已背着老母躲进绵山。晋文公命人搜索,却一无所获。有人建议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大火烧了三夜,介子推与母亲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去。晋文公哀悼之余,发现了介子推留下的,中表达了其忠诚与愿望。
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并建立祠堂。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止烟火,只吃寒食。晋文公伐下烧焦的柳木做双木屐,每日望着它感叹,由此产生了“足下”这一尊敬的称呼。
第二年,晋文公带着群臣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老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视为奇迹,掐枝戴在头上,并定这天为清明节。晋文公将介子推的故事与铭记在心,勤政清明,励精图治,使国家繁荣昌盛。
百姓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诚与牺牲,每逢其死的那天,禁止烟火以示纪念。他们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因此寒食节与清明节成为全国百姓的重要节日。每逢节日来临,人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多为枣饼、麦糕等预先做好的冷食;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清明时节,人们则将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将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之情。更多精彩故事请关注历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