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是谁?他有什么历史贡献呢?
尘嚣之上,焚烧之际竟有藏书之举,劫后余生的伏生,堪称文化之幸。《南陵无双谱》中的诗句,描绘了一位传奇人物——伏生。
在中国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始皇帝嬴政的焚书令可谓是一场浩劫。无数文化瑰宝在熊熊烈焰中化为灰烬,令人痛惜。在这黯淡的时刻,伏生这位秦朝的小博士,却偷偷做了件大事,让一部分珍贵的文化史记得以保留。
伏生,字子贱,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弟子轌子贱的后裔。公元前221年,他入选秦朝博士顾问团,成为了一名钻研学问的博士。在秦始皇焚书的过程中,身为博士的伏生拥有一定的特权,那就是可以藏书于家。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丞相李斯奏请始皇焚书,除了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者,一律烧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伏生于公元前213年冒险将珍贵的典籍《尚书》藏于家中墙壁的夹层中。这本书记载了尧、舜、夏、商、周几代的历史,是先人思想和见解的百科大全。
秦朝末期,战乱频繁,伏生一介儒生,在兵荒马乱的乱世中流亡。直到汉朝建立后,汉惠帝刘盈废除《挟书律》,伏生才得以回到老家,发现藏书的墙壁已经打烂,但《尚书》仍保存了部分。经过数十年的流传,伏生的藏书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
汉文帝刘恒统治时期,听闻伏生的事迹后,非常欣赏儒学,立刻要召见伏生。虽然那时的伏生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九十岁老人,但汉文帝仍然迫切想要见到《尚书》,于是派了太常掌故晁错前往章丘,将《尚书》破译后再回来。经过伏生和晁错的努力,《尚书》才算是真正保存下来。
后人对于伏生的历史贡献评价极高,认为没有伏生,《尚书》就无法流传下来;即使流传下来,也无法明了其义。伏生的作用在整个事件中至关重要。后人将他和发扬光大了儒家的董仲舒并列,史称董伏。这一事迹不仅展现了伏生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巨大贡献,也凸显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想了解更多关于伏生的故事和贡献,请关注奇事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