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炉脏怎么办
黄锡宝老人与泥风炉的坚守
在临安於潜镇横鑫村的横岭后自然村,七旬老人黄锡宝依旧坚守着手艺人的初心,每年坚持制作两千只传统的泥风炉。泥风炉,这个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浙西山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烹饪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被现代厨具所取代,但黄锡宝老人却用60余年的坚持,让这个传统工艺得以延续。
冬日的暖阳下,黄锡宝老人的身影在窑口边忙碌着。他身着藏青色的旧衣,弯着腰,时而凑近火塘查看炉子的颜色变化,时而往窑里添柴。他正在烧制今年的第一窑泥风炉。虽然天气微冷,但老人的额头上依然汗水直流。
这门手艺,黄锡宝老人从年轻时就开始学习,历经六个年代的磨练,他的技艺已经炉火纯青。制作泥风炉的泥土是有讲究的,需要选用带有的黄泥,黄锡宝总是亲自到一里的外的地里去挖掘。工具简单,一个模具、一个竹片、一个木锤子,经过他的双手,就变成了一只只精致的泥风炉。
烧窑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辛苦的。“要烧7个小时。”黄锡宝说。凭借多年的经验,他已经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只需看颜色就能判断泥风炉的烧制情况。成型后的泥风炉要经过严格的烧制过程,才能变成我们见到的样子。
黄锡宝老人的泥风炉厚实耐用,每年烧制的泥风炉总是被抢购一空。最多的时候,一年能卖出两万多只。正是因为他的辛勤付出,他们家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茅草屋到现在的红砖房,再到七年前的小洋房。
如今,泥风炉的市场已经不如从前,利润也不高,大约十元一只。女儿也劝他不要再做了。但黄锡宝老人说:“以前是为了赚钱养家,现在是习惯。”他感到遗憾的是,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学这门手艺。但黄锡宝老人决心:“只要身体吃得消,我会一直做下去。”这是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也是对自我初心的坚持。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黄锡宝老人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与坚守的力量。他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泥风炉的制造,更是关于一个手艺人对传统与初心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