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非要保护大熊猫?
奇事网报道,关于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大熊猫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一些人认为大熊猫是旗帜型濒危动物,需要资金和资源的全力支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们似乎是一个无底洞,将大量资金从其他濒危动物基金中抽走。无论观点如何,拯救大熊猫都有其充分的理由。
由于它们独特的黑白外表和大熊猫作为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标志象征,大熊猫所获得保护资源似乎与它们的价值不成比例。这使得许多人产生质疑:我们是否应该投入这么多来保护大熊猫?而其他珍稀动物又该如何保护呢?最新的研究表明,投入在大熊猫保护上的努力对中国其他珍稀动物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者指出,关注大熊猫其实也在间接地保护着许多其他物种。这一观点回答了人们对于是否应该将大量资源用于保护大熊猫的疑虑。
研究者们通过研究中国两栖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栖息地图发现,这些地方性物种集中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山区,特别是四川省现今大熊猫生存的准确地理位置。这表明了大熊猫的存在与许多其他物种的生存区域存在重叠。对大熊猫的保护不仅有助于保护这些物种的栖息地,而且更容易在该地区建立新的保护区。比如,当想要新修一条铁路时,原本计划穿越大熊猫的栖息地,但由于林业厅在该地区划定了新的自然保护区,铁路线的规划不得不重新调整。这不仅保护了铁路线下的大熊猫栖息地,也间接保护了其他许多物种的栖息地。
尽管这些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积极的,但研究也揭示了一个现象——“物种差距带”。除了预留保护大熊猫的区域外,还有许多其他动物并不只是生活在这里。特别是两栖动物在出台保护计划时总是被忽视。研究者鼓励中国地方和国家在保护其他区域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实际上,储备金也用于对其他很多动物进行保护,这可以看作是对保护大熊猫所带来的额外红利。生物保护学家们正在寻找能够最大化有效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捷径,而专注于一个物种的保护,比如大熊猫,实际上也是在间接地保护许多其他物种。这种“双赢”的局面让我们更加坚信保护大熊猫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