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不发言怎么办
前几日,我的孩子兴奋地告诉我他即将参加校运会的接力赛跑。当晚吃饭时,当我问及他赛跑的进展时,他却神情低落地说,他其实在教室中苦练拼音。
这引起了我的疑惑,我询问了详细情况。孩子说他在排队期间,偶然发现了一个下水道引发了好奇心,不自觉地跑过去围观。违反了老师的规定,不能随意乱跑,于是他被罚写拼音作为惩罚,遗憾地错过了校运会。随后,我在微信上联系了老师,通过语音聊天进一步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具体情况。
这两周我正在阅读饶雪莉老师的《别让孩子伤在小学·沟通篇》,深感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也是一门学问。我在与老师的沟通中,意识到自己在时间选择和沟通目的上存在一些不足。饶雪莉老师的书中提到,良性沟通需要技巧,厘清责任并保持分寸。沟通的最佳时间应选择晚饭后,这时老师较为空闲,交流时也要明确目的,突出重点,避免闲聊。
当给老师留言时,我并未料到老师会主动发起语音聊天。一时之间,我未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或分享孩子在家中的学习生活情况,使得老师对孩子的了解不够全面。
“双减”政策实施后,家校沟通受到了更多的关注。饶雪莉老师的这本书用四个章节详细阐述了家长如何与孩子及老师有效沟通。其中包括如何应对孩子在学校遇到的挫折、如何与老师沟通关于孩子座位、班干部选拔等问题。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孩子们在学校也会遇到各种挑战。面对这些问题时,《别让孩子伤在小学·沟通篇》给出了建议:如果孩子在学校遭受“冷遇”,家长应引导孩子保持乐观、坚强的态度;如果是老师误解了孩子,家长应耐心听取孩子的说法,然后与老师沟通,寻求真相。饶雪莉老师还强调家长如何在与老师的沟通中不被忽视,如定期与老师电话沟通、在家长会上积极发言等。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沟通篇》还涵盖了其他家长关心的问题,如孩子的学习成绩、交友等。这本书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解锁了与孩子及老师沟通的正确方式。阅读这本书后,我深感收获良多,更加明白了如何在学校与家长的双重角色中平衡和发挥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