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孝成王为何要向秦国求和?又为何反悔与秦国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不断,战火连天。秦国在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崛起,成为诸侯国中的强国,令其他诸侯国畏惧。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的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实力大增,成为战国中的佼佼者之一。当这两个大国相遇时,自然免不了一场恶战。
公元前270年,秦国出兵攻赵,虽被赵国名将赵奢打败,但秦国并未放弃吞并诸侯的野心。秦昭王采纳了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计划先攻魏后攻韩,最终攻打赵国。当秦国占领韩国的野王之地后,韩国只好答应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但上党郡的郡守冯亭却不愿投降秦国,他利用赵国的力量对抗秦国,将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了赵孝成王。
赵孝成王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好事,心生犹豫。在听从了平原君赵胜的建议后,他决定接受这十七座城池。他深知秦国的强大,担心接受上党会引发秦国的怒火。当他听说秦国发怒并派大军攻打赵国时,他选择了坚守不出,让廉颇应对秦国的进攻。
几次交战后,秦赵双方各有胜负,但秦国胜利的机会更多。赵国虽然多次被打败,但坚守壁垒的廉颇让秦国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秦昭王得知赵国接受了上党,非常愤怒,继续派大军攻打赵国。
赵孝成王在多次催促廉颇应战后,因对廉颇的消极态度感到不满而将其调回,换上了年轻的赵括为主将。赵孝成王仍然不放心,他担心秦国的强大和杀神白起的存在。他派使者到秦国议和,但秦昭王并没有答应。
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惨重,赵孝成王更加担忧赵国的未来。赵国大夫楼缓建议主动与秦国割地求和,并由赵孝成王亲自前往秦国议和。楼缓还通过游说范雎帮助赵国,最终秦赵议和达成。赵国恢复实力后却反悔割地决定,还派人游说各诸侯王合纵抗秦。
赵孝成王的求和与反悔,背后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复杂局势和他作为一国之君的无奈与焦虑。他既要考虑赵国的利益,又要面对强大的秦国和其他诸侯国的态度。他的决策是权衡利弊、考虑国家长远发展的结果。更多关于赵孝成王的决策背后的故事,请关注奇事网频道,我们将继续为您揭晓战国时期的更多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