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死前为什么会提到马谡 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今天,风趣网小编为您带来一段历史趣事,邀您一同阅读并留下评论。
在三国时期,刘备在白帝城病逝,临终前他召来诸葛亮,托付了两件重要事情。他告诉诸葛亮,如果他的儿子刘禅有能力,就请诸葛亮辅佐他;如果刘禅无才无能,诸葛亮可取而代之,担任蜀国的国君。
这段历史记载引人深思。我们不禁好奇,刘备的这番话究竟有多少真实性?是否只是在考验诸葛亮的忠诚度?如果诸葛亮回应不当,是否会被当场处置?
除此之外,刘备还特意提醒诸葛亮,无论蜀国人才匮乏到什么程度,都不能重用诸葛亮的徒弟马谡。这一嘱咐在刘备的遗嘱中显得格外突出,只提及了这两件事,足以表明马谡的事情在当时被视为极其重要。
关于刘备为何在临终前提及马谡,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刘备具有识人的眼光。他认为诸葛亮将马谡视为接班人,但马谡性格过于狂妄,不够谦虚,不适合继承诸葛亮的遗志。
这种说法似乎并不合理。如果以知人善用为标准,刘备与诸葛亮的眼光应有所长短,而不应简单进行比较。刘备建立蜀国后并未设立史官,所以他的临终遗言并未被记录下来。很可能刘备当时说了很多话,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两句。
马谡的事迹之所以在演义中被强调,是因为他在诸葛亮的北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马谡不听诸葛亮的指挥,丢失了街亭,导致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败。这次北伐是蜀汉最接近胜利的一次。因为马谡后来的失误,正好符合了刘备的预测,所以他的临终遗言才被记录下来。如果马谡没有表现出任何问题,成为一个平庸之辈,刘备的这番话可能不会被人们铭记。
那么,刘备为何如此关注马谡?或许是因为马谡在某种程度上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了刘备关注的焦点。无论历史真相如何,这段历史故事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共同探讨,揭开这段历史背后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