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打了一场胜仗,最终却导致司马家灭亡?
经典之战的背后:司马懿与辽东之战
一生中最精彩的战役,莫过于擒孟达和平定辽东。司马懿在这两场战役中的用兵谋略,被《百战奇略》收录。平定辽东后的决策,却在他辉煌的战绩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当司马懿挥师东征辽东之时,那里曾是汉人繁荣的家园。攻克襄平后,大规模的杀戮使得城中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千余人血染疆场,四万户和三十万人口被收编,中原的流民被悉数遣返。辽东地区,因汉人的离去,出现了民族更替。鲜卑、匈奴等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趁势填补空白,使得辽东地区的主人由汉人而变为胡人。这一决策,间接导致了东北千年无汉人的局面。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司马懿的政策无疑具有历史局限性。曹魏政权占据中原,政治中心在中原,其兵力主要集中在五都:长安、谯、邺、洛阳等地。辽东对于曹魏而言,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恶劣的天气和地形给征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即使对于现代科技而言,那段路程依然考验重重。更何况在古代,对后勤保障的压力极大。这也是曹魏选择计策除去二袁而非让曹操亲征辽东的原因之一。
当时的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不足以支撑大军远征。辽东的民族问题也是一大挑战。三国时期,辽东四周环绕着多个好战民族,如高句骊、乌桓和鲜卑等。在没有必要的前提下,攻打辽东不仅空耗钱粮,还需驻兵防守北方游牧民族。这对当时的曹魏来说,无疑是不明智的举动。司马懿在平辽东后所做的两件事,为后来的西晋末年动乱埋下了隐患,间接导致了司马家族的覆亡。
这两场战役,对于司马懿来说,基于其历史局限,无意之中做了两件事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决策让中原在后来遭受五胡的侵占,北方陷入沦陷,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尽管他在战场上创造了辉煌,但这些决策却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与争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