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也赞成禁烟,为何反而责怪林则徐呢-
历经两年的战争,最终以清朝向英国的全面妥协而结束。在这场战争中,琦善因种种原因成为众矢之的,背负了“汉奸”的罪名,终身难以抬头。在战后的岁月里,有一个人比琦善更让道光皇帝痛恨,那就是林则徐。
战争期间,尽管对林则徐的发落令已经下达,但他仍心系战场,在广州协助杨芳布局打仗,甚至在浙江前线以四品京堂的身份为奕经出谋划策。可以说,虽然没有直接的战功,但林则徐的苦劳和付出不容忽视。战争结束后,他依然被继续发配。
林则徐被发配到河南时,恰逢王鼎在治理黄河决口。由于林则徐拥有丰富的治水经验,王鼎便奏请留下他协助治水工作。道光皇帝也答应了这一请求。当治黄工作完成后,王鼎以为林则徐可以因此获得赦免。在庆功宴上,圣旨突然到来,命令林则徐继续前往新疆,这一消息让在场的人无不泪目。
与此琦善因《穿鼻草约》中的香港割让问题被人告发。尽管他并没有亲自签字,也没有出面谈判,而是派翻译人员张喜代为应付,但最终还是被污名化,家中被抄。在战后的审判中,琦善通过与道光的来往奏答锦匣中的证据,成功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最终,他的处罚并不严重,仅被降为四等侍卫。不久后,他再次被起用,重新担任重要职务。
对于这一切,道光皇帝虽然表面上不能明说,但私下里仍会抱怨林则徐的过于激进和禁烟行动。在他看来,如果不是林则徐的禁烟行动引发了这场战争,就不会出现割地赔款的尴尬局面。尽管道光皇帝对禁烟也曾表示重视,但在战后反思中,他更偏向于责怪他人而非自我反省。
战争结束,损失已造成,但清朝并未从中吸取教训,连基本的军事改革和装备更新都被搁置下来。道光皇帝的软弱和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根本无法接受自我批评和反思,更无法发奋图强、寻求变革。这位皇帝的表现无疑让清朝的未来更加黯淡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