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送的钱叫什么
一、名称由来及其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葬礼礼仪中的礼金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意义。其中,“帛金”这一称谓,源自古代对丝织品作为贵重财物的象征,演变至今成为葬礼上的礼金。它不仅仅是对逝者的哀悼表达,更是对丧家承担葬礼费用的一种实质性帮助。
除了“帛金”,人们还常用其他别称,如“白包”。这是因为礼金通常会被封装在白色的信封里,信封封面常常写有“奠”或“奠礼”的字样。“奠仪”或“赙仪”也是常见的别称,无论是古代的“赙仪”还是现代的“奠仪”,都是对丧家的一种资助。
二、金额选择与包装规范
在赠送帛金时,金额的选择有着独特的讲究。通常情况下,金额以单数为主,如101元、501元等,避免使用双数,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坏事成双”的观念使其不吉利。在某些地区,人们会在整数的基础上加1元,比如101元,寓意着“一次过”,避免与“长长久久”这样的说法产生忌讳。
在包装方面,一般使用白信封或白纸袋,封面明确标明“奠”字,以体现对逝者的肃穆和哀思。部分地区在丧礼结束后,还会有回赠红丝线、红蜡烛等物品的传统,象征着阴阳两界的联系。
三、地域差异与历史背景
帛金的习俗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差异。在中国、香港、台湾等地,人们普遍采用以“零一结尾”的金额形式,如101元。而在部分农村地区,虽然仍保留着送银纸(冥纸)的旧俗,但大多数已经改为送现金。
这一习俗的历史也在不断演变。古代人们通常使用实物,如冥纸、香烛来表达慰问之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储藏和焚烧的不便,逐渐演变为送现金的方式。
四、注意事项
在赠送帛金时,需要注意避免使用含有“6、8、9”等吉利数字的金额,因为这些数字与丧事的氛围不符。还要尊重当地的习俗。例如,在回赠吉仪(含一元及糖果)时,需要调整帛金的金额,避免使用以“九”字结尾的金额。
帛金的馈赠不仅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生者的实际关怀的传递。它体现了人们在生死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对亲人的深深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