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也会犯错,苏轼游览的地方并非赤壁
我们了解的故事,大都源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在游历山水之际,内心激荡澎湃的情感产物。虽然词中描绘的是赤壁的风光,但实际上,他当时游览的地方,并非真正的赤壁战场。
词牌《念奴娇》背后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当时有个名叫念奴的歌女,每当辞岁宴会时间过长,宾客们就会喧闹喧哗,使得音乐无法继续。据闻玄宗只要召唤念奴出来唱歌,就能令大家安静下来。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诗文被人断章取义陷害,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此时的苏轼,心境低落,而黄州城外的赤鼻矶,却成了他的心灵慰藉。赤鼻矶因断岩临江,形似赤壁山峥嵘的鼻梁,岩石呈赭赤色而得名。
苏轼到任后,多次到此游览,借景抒怀。元丰五年(1082年)的一个月夜,他与友人泛舟于赤鼻矶下的长江之上,兴致大发,创作了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这首词中,苏轼将赤鼻矶当作了三国时期的赤壁战场。
关于苏轼是否弄错了赤鼻矶和真正的赤壁战场,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觉得苏轼可能真的搞错了地点,也有人认为他明知道此“赤鼻”非彼“赤壁”,却借景抒发怀古之情。真正的赤壁之战古战场位于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部(也有说法是在湖北嘉鱼县东北)。
相传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冬月十三日,孙、刘联军借助风势,发动火攻,一举葬送了曹操的26万大军。东吴和蜀汉的军队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在那大帅部的楼船上举行得胜宴会。酒酣耳热之际,有人拔剑起舞,边舞边歌:“临赤壁兮,败曹公;安汉室兮,定江东。此山水兮,千古颂。刻二字兮,纪战功。”歌毕后,挥剑在赤壁的悬崖上刻下了“赤壁”二字。这一壮丽景象被苏轼写进词中,流传千古。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苏轼的文学才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与赤壁之战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