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在上朝时手里都有一块板子 这个东西有
对于古代大臣手中所持的板子,许多读者或许仅有一知半解。接下来,就由风趣网小编带领大家深入了解这一古代文化中的独特现象。在古代影视作品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文武百官整齐地立于殿前,人手一块板子。当有人需要上奏时,便会出列,用板子挡住脸,低头向皇帝奏事。那么,这神秘的板子究竟是何物?又承载着怎样的功能呢?
这神秘的板子名为笏板,也叫朝笏。其材质多样,包括木质、玉、象牙、竹等。不同的官员、不同的官阶使用的笏板材质各不相同。低级官员使用的是竹或木片,而高级官员则可能使用更为珍贵的如玉或象牙材质。例如,曾有规定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使用象牙笏。
别看这笏板虽小,其重要性却不可小觑。在古代官员眼中,笏板不仅是荣誉与官职的象征,更被视为身份地位的标志。甚至在新官上任时,人们常用“袍笏登场”来形容新官的登场仪式。据《释名》记载,笏板的最初用途是记录天子的命令,以及帮助官员记录他们想要上奏的话语,起到备忘的作用。
除了这些实际用途,笏板还是一种礼制的产物。在纸张发明之前,笏板的实用性非常高。但随着纸张的普及,笏板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礼节物品。封建时代的天子神圣不可侵犯,臣子在面对天子时,需要遵守诸多礼仪。为了彰显天子的地位,臣子不能与天子平视交流,必须低头并举起笏板挡住自己的面部,以示不敢直视天子的仪容。
这一传统在清代逐渐消失。清代官员的官服为马蹄袖服饰,官员见到皇帝需行跪礼,自然无法再使用笏板。尽管中国不再使用笏板,但在世界的其他地区,如日本的神职人员在举行仪式时,仍然会手持笏板。
这一小小的笏板,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既是古代官员的荣誉象征,也是封建礼制的重要体现。通过这一物件,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