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有哪些元宵节习俗】甘肃元宵节习俗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在每个地方过元宵节都会有不一样的习俗,那么,在甘肃过元宵节的时候,有哪些习俗呢?以下是要常来奇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甘肃元宵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甘肃元宵节习俗
诗中说明了吃元宵象征团圆之意。民间传说中把元宵称为“汤圆”,是因它飘在碗里,像是一轮明月挂在天际。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正如台湾民歌《卖汤圆》中唱的“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以象征团圆吉利之意。因汤圆最初只在元宵节上市供应,久而久之,便直接呼它为元宵了。
兰州花灯
猜灯谜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这是是各地元宵节中最主要的一项活动。据兰州市文化局研究人员介绍,“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
据《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各地灯市已经和年俗结合在一起,成为民俗活动中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了。北方的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在我国西部的一些地方,每年的正月十五除了举办各样灯会外,还增加了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传统社火内容。
酒泉传统社火地蹦子 吃元宵
民间素有“宋时汤圆隋时灯”的说法。《上元竹枝词》谓之“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江水淘。见说谁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有研究者认为,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民间流传着因周勃、陈平去除了呂室的势力,而日子刚好为正月十五,汉文帝为紀念此日,往后每年到民间与民同乐,并且把此日称为元宵节,至汉武帝时、司马迁在太初历中把元宵节列为民间节日之一。北方的元宵宋时称为牢丸、浮圆,南方则称汤圆、圆圆、团子。
据有关史料记载,“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是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