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有什么习俗 ?
(1) 穿针乞巧
早在汉、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就有关于七夕穿七孔针乞巧的记载。这一习俗在唐宋诗词中频繁出现,成为妇女们庆祝七夕的重要方式。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一习俗在京城中愈发隆重,形成了专门的乞巧市场——乞巧市。宋元时期,七夕乞巧市热闹非凡,车水马龙,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直至七夕方散。可以说,乞巧节是古人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2) 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是另一种乞巧方式,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在这一天,人们会在庭院中摆放瓜果,若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则被视为得巧的象征。五代、宋、明等时期,人们会在小盒子中放置蜘蛛,次日观察蜘蛛结的网,网的疏密程度被认为是判断巧拙的依据。
(3) 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是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在这一天,妇女们会在水中投针,观察水的波动和针影的形状,以此判断自己的巧拙。有的针影如云、如花鸟鱼虫,有的则如鞋剪等物,都被视为得巧的象征。
(4) 种生求子
在七夕前几天,人们会播种粟米等谷物,制成“壳板”或“种生”。这些嫩绿的嫩苗被摆成田舍人家的模样,寓意着生命的繁衍和生长。南方各地还有泡巧的习俗,将豆芽称为巧芽,甚至用其替代针进行乞巧。还有各种蜡制玩具浮于水上,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动物形象,寓意着生命的浮动和变化。
(5)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多为小泥偶形象。在宋朝时期,磨喝乐的制作越来越精致,大小、姿态各异,最大的高达三尺,与真小孩无异。制作材料有象牙雕镂或龙延佛手香雕成,其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6) 拜织女
七夕节来临,对于那些心怀梦想与期望的少女少妇们来说,这是一个充满神秘与浪漫的节日。在约定的这一天,她们会斋戒沐浴,身穿盛装,聚集在主办者的家中。案前焚香礼拜后,她们围坐在桌前,一边品尝花生和瓜子,一边凝视着织女星,默默祈祷。她们心中的愿望,或许是希望自己美丽如花,或是期盼一个美好的姻缘。每一个心愿,都在这个夜晚的星空下默默绽放。
与此七夕也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是掌管文运的神灵,深受读书人的崇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们祭拜魁星,祈求魁星保佑他们考试顺利,一举夺魁。关于魁星的传说多种多样,有的说他长相奇丑,却志气高昂,最终高中状元;也有的说他生前满腹学问,却遭遇困境,投河自杀后成为魁星。这些传说都为七夕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的色彩。
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这个习俗源于古代,当时的人们在这一天晒书晒衣,以求自保或炫耀财富。有的人在这一天放浪形骸,蔑视世俗礼法,以晒肚皮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学。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财富的炫耀。
在这一天,孩子们会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为牛庆祝生日。而七夕的应节食品,则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款式多样,以油面糖蜜为主要材料制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进行多种变化,雕刻成奇花异鸟或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除了这些习俗,历史上各朝代还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则在这一天进斫饼并订为晒书节。七夕也是配药的日子,有许多神奇的药方在这一天配制而成。
在这个充满神秘与浪漫的七夕节,人们祈求的不仅仅是爱情和美满姻缘,还有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每一个习俗和传说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