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那段艰苦岁月,抗日战争无疑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时刻。在那时,每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都顽强地与敌人斗争。张学良在东北面对日本进攻东三省的情境时,却选择了放弃,没有做出任何抵抗。这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同探寻张学良放弃东三省的背后原因。
标题:张学良放弃东三省的背后真相
在张学良接任东北最高指挥人之际,他的父亲张作霖因日军设计被杀。1930年,各地军阀为了争夺地盘而爆发内战,蒋介石在山东取得胜利。张学良随即挥师南下与蒋介石合作。为此,蒋介石将华北等重要城市的财政和军政大权交给东北军管理。张学良从东北调集20万军队入驻华北各区域。
留在东北的兵力大约只有十多万,战斗力相对一般。日本关东军趁此机会,抓住东北空虚的时机,发动九一八事变,打响了侵华战争的第一枪。面对日本军队的集中兵力与各个击破的策略,东北军因地域辽阔、驻扎分散而应对艰难。当东北地方将领询问张学良是否应该还击时,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并明确表示违者将受到军法处置。
关于不抵抗的命令是否源于蒋介石的指示,历史上存在诸多争议。据张学良在晚年接受采访时所述,他从未收到过蒋介石的任何不抵抗命令。他误判了形势,认为日军之前的摩擦只是挑衅,因此命令军队不准开枪还击。他强调,这一责任应由他自己承担,不能推给他人。
张学良对日本怀有深深的国仇家恨。然而在面对入侵时,他选择了不抵抗。他在晚年接受采访时坦言:“我又何尝不想反击日本呢?但东北以一隅之力对抗日本,毫无胜算。关东军背后是狂热的日本军国分子,实力强大。当时蒋介石正忙于军阀战争,我得不到他的支持。如果进行反击,不仅会失去东三省,还会让东北军损失惨重。”基于这些考虑,他才做出了放弃抵抗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