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鲜肉现象引央视关注演艺圈流量背后的反思与讨论
近期,央视再度引起社会热议,针对国内演员片酬过高的问题,尤其是针对所谓的“小鲜肉”,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一次,央视的《大清电影报道》更是直指其核心问题:演技不过关,却依靠化妆、抠图、替身等手段获取高额利润。接连两次的强烈批评,显然表明这一问题已经普遍且严重。
影视作品作为观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市场迫切需求的产物,“小鲜肉”作为其中的一环,面对的是对其付费的观众和整个市场。令人费解的是,为何“小鲜肉”们更受关注于其光鲜亮丽的形象包装,而非真正的演技?
仿佛在这个圈子里,如果你不保持足够的“鲜亮”,就会被演艺圈淘汰,拿不到高的片酬,成不了顶尖演员。我们回顾一下,演员的道路不应该是为了塑造出让观众满意的角色,在观众心中留下永恒的痕迹吗?
多年前,赵丽蓉老师的小品《如此包装》已经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讽刺。成龙、周杰伦等也在公开场合批评“小鲜肉”靠包装吸引粉丝,赚取不义之财。更令人担忧的是,“小鲜肉”凭借巨大的流量给粉丝传递一种表面华丽的错觉,通过其影响力使观众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和“阴柔美”。这是影视圈的不幸,也是广大观众的不幸。
如今,我们不禁要问,经典在哪里?深度在哪里?影视作品被“鲜肉”和“伪娘”充斥,屏幕上只认“钱”字,故事和演技被置于何地?当更多观众受到“小鲜肉”影视作品的影响,崇尚包装自己,做表面文章,这种风气是多么的危险!
在演技和正能量传递上,“小鲜肉”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期待他们能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将重点回归到演技和素质上来。让正能量如甘霖般洒落,让演艺之路从此刻重新焕发光彩。
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应该关注那些真正有才华、有实力的演员和作品,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光鲜亮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演艺圈回归其本质,成为一个真正繁荣、健康的地方。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奇事网频道,让我们一起见证演艺圈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