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乱发信息怎么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满月之际:信息泄露现象依然严峻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满月,人们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关注度再度升温。调研发现,我们的个人信息仍在“裸奔”。
买房信息泄露、App过度收集信息、视频平台索取会员照片等现象屡见不鲜。多位专家指出,尽管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不断完善,但隐私泄露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急刹车式的解决。进一步保护个人信息仍任重道远。
记者的亲身经历揭示出现状:在连续接到多个来自不同装修公司的电话后,对方准确报出记者的个人信息和购房情况,让人不禁对信息来源产生疑虑。而国家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管理中心的数据更是令人担忧,有44款热门App被发现存在隐私不合规问题。
大数据“杀熟”现象也仍未销声匿迹。同样的商品,不同手机下单的价格却有所不同,让消费者感到被愚弄。而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涉及个人信息泄露的投诉五花八门,手机号遭泄露被乱发快递、平台授信后接到诈骗电话、未注册的App发送额度短信等。
那么,为何仍有不少平台机构有恃无恐呢?违法惯性难以一朝改变。一些违法企业依靠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建立业务线,甚至直接售卖个人信息获利。用户隐私协议仍然“流于形式”,让用户难以准确理解,从而造成“默认”同意,为个人信息泄露埋下隐患。执法过程中仍存在模糊地带,给一些企业留下了可乘之机。法律法规仍需进一步细化,特别是在公共机构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等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提高公众意识,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信息的有效保护。在信息泄露现象依然严峻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加警醒,不能掉以轻心。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