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垃圾”DNA片段或许真的是个垃圾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近日揭开了一个关于遗传学的神秘面纱,关于那些被称为“垃圾DNA”的片段。虽然这个名字带有潜在的歧义,但在生物遗传序列中,确实存在许多不参与编码蛋白质的DNA片段。然而最新的研究发现,这些被标记为“垃圾”的DNA片段,对于健康的机体而言,似乎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这一发现来自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研究团队,并已在《自然》杂志上发表。
对于狸藻类植物来说,它们似乎采取了更为极端的态度,将那些无用的遗传序列果断删除,使得它们的DNA分子链显得尤为短小。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这个遗传学的未知领域,发现大量的DNA遗传序列并不直接参与基因的开启或关闭。这些数量庞大的DNA序列就像遗传寄生虫一样,每次DNA分子复制时都会出现在新的分子中。这些被称为“垃圾DNA”的遗传代码一度引发了很多争议,是否这些DNA片段其实并非真正的垃圾,而是我们尚未了解的作用机制呢?
在一项名为ENCODE的遗传序列调查项目中,科学家们试图揭示生物体33亿个碱基对的真实功能,结果发现这些遗传序列中虽然包含一些生物活性成分,比如影响基因的开关。但在狸藻类植物身上,这一发现得到了更为直接的体现。研究人员艾伯特和他的团队发现狸藻类植物只有8000万个碱基对,与其他植物相比显得非常袖珍。比如百合植物的基因组有大约40亿个碱基对。这表明狸藻类植物已经删除了大部分的非编码遗传序列。基于多种植物遗传序列的研究,科学家们得出结论:对于健康的植物来说,“垃圾”DNA可能真的只是多余的、不必要的存在。
这一发现为我们揭示了遗传学的新奥秘,引发了人们对垃圾DNA功能的进一步思考。究竟这些看似无用的遗传序列是否在其他生物体中也有着相同的命运?它们是否在某些条件下扮演重要角色?更多关于垃圾DNA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垃圾DNA的奇闻异事,请关注奇事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的科学发现和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