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做官后期为什么变得圆滑世故

天下奇闻 2025-03-17 07:51www.178767.com天下奇闻趣事

乾隆四十八年,刘墉升任直隶总督和协办大学士,同时掌管国子监事务。正值仕途巅峰之际,他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在随后的岁月里,刘墉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乾隆五十一年,刘墉担任玉牒馆副总裁,但他在工作中逐渐暴露出一些失误和疏忽。皇帝对他的责备之声渐起,他的官声也不如从前。乾隆五十二年年初,他因泄露与皇帝的谈话内容而受到申斥,被免去协办大学士之职。接着,在主持祭拜文庙时,因礼仪不当受到太常寺卿的参劾。

乾隆五十三年的夏天,刘墉在担任国子监期间发生了乡试考生贿赂案,他被御史弹劾并受到处分。之后的几年里,他的仕途坎坷不断。乾隆五十九年,他迁任内阁学士并担任吏部尚书。

嘉庆二年,刘墉虽然被任命为体仁阁大学士,但他在官场上的表现却屡遭乾隆指责。他因工作懒散、做事不够全力以赴而多次受到责骂。有一段时间,京城下雨导致上书房的皇子教育受到影响,作为总师傅的刘墉因此受到指责。后来,他在担任会试主考官时,因阅卷草率导致出现大量不合格的试卷,再次受到皇帝的责备。

一连串的失误和疏忽让刘墉在官场后期饱受责难。尽管他最终获得了体仁阁大学士的职位,但他从未进入军机处,也没有接触到皇权政治的核心。后世称他为“宰相”并不准确,因为清朝并没有宰相这一职务。刘墉之所以有“宰相刘罗锅”之称,是因为他担任的职务相当于明朝以前宰相的职责。

刘墉为官前后的差异显著。他后来所犯的错误虽然不至于被砍头,但却经常受到皇帝的责骂。从刚正不阿到后来的糊里糊涂,刘墉的转变并非出于本意。他看透了一个事实:在乾隆的时代,那些平庸、不会功高盖主的人更受皇帝喜欢。刘墉宁愿表现得糊涂一些,以自保。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是不可取的。那些“老好人”式的官员不可能真正为百姓谋福祉。在面对乾隆这样的君主时,刘墉有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想了解更多关于刘墉做官后期的故事和奇闻异事,请继续关注奇事网频道,我们将持续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