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葬】走进贵州苗族 体验洞葬风俗
入土为安,是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殡葬方式。但在贵州平坝县的桃花村,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已经传承了千年之久——洞葬。这里的苗族同胞将逝者的遗体装棺入殓后,安葬在村子里的一个神秘山洞中。这种习俗背后的故事和内涵,令人深感好奇。
走进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城北的桃花村,一片葱郁的植被环绕之中,有一座名为“老熊山”的半山腰。半山腰上有一座巨大的天然岩洞,当地人称之为“棺材洞”。走进洞内,一种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个洞是附近五个民族村寨中的刘姓苗族同胞的墓葬之地。千百年来,他们按照血缘亲疏将死者的棺木叠放在洞中。时至今日,洞内仍保存着五百余具棺材,是贵州省内众多棺材洞中存放棺材最多的一个。
棺材洞内的环境宽敞干燥、空气流通。洞口朝南,分为大小两个洞口。大洞口宽阔高大,而小洞口则显得幽静神秘。洞内的棺木存放于通风、见光、干燥的地方,有的叠置,有的单层陈放,依地形分为多组。这些棺材的形制多样,有船形棺、圆木棺、方形棺等,大多保存完好。这个大山深处的岩洞,因为独特的丧葬习俗和完好的棺木保存,俨然成了一个天然的“棺材博物馆”。
除了独特的丧葬习俗,棺材洞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洞内曾出土了宋代的部分文物,其中两件鹭纹彩色蜡染折裙是难得的珍品。这些折裙融合了蜡染、挑花、刺绣、填彩等多种工艺,对研究彩色蜡染的历史有着极高的价值。目前,这些珍品已被收藏在贵州省博物馆。
关于棺材洞的来历,流传着一个凄美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当地的苗族后生与桃花村一个刘姓的苗家姑娘在跳花场上相识相爱。他们彼此一见钟情,便以一只精制的铜手镯作为相爱的信物。这个传说背后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它涉及到更深层次的苗族文化和信仰,展现了人类对死亡和永恒的不同理解。这些丰富的内涵和故事,使得棺材洞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墓葬之地,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宝库。走进贵州苗族,体验洞葬风俗的独特魅力,让人不禁为之震撼和感动。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