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铁西鬼楼事件真相,地下女尸作祟鬼哭灵异

天下奇闻 2023-10-29 16:54www.178767.com天下奇闻趣事

自从抗日之后,东北三省关于灵异事件的传闻非常多,最广为人知的,要数恐怖的鬼楼了。在沈阳有一栋著名的鬼楼,叫做铁西鬼楼。据说这栋楼里面发生了许多怪事,比如半夜突现莫名的鬼哭之声,睡觉的时候莫名移动等等。相传沈阳铁西鬼楼事件真相和当年修建这栋房子时候的地下女尸有关,就是她在从中作祟。

沈阳铁西鬼楼事件

沈阳有一个著名的闹鬼之地——铁西鬼楼,听说那个楼是每到半夜楼里居住的人就会听到哭笑打闹的声音。更有趣的是。主人头天晚上睡在床上,到了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睡在地上。起初大家都不在意,以为自己没有睡好掉到地上的。后面发生了更加离奇的事件。

明明是三楼或四楼的人睡觉,第二天却发现楼上的人竟然睡在别人的家里。可有的是头一天还是跟自己老婆睡呢,到了第二天发现身边的人不是楼下的邻居就是对门的媳妇。引起的误会可真是炸翻了天,没过多久就有了闹鬼的传闻。(探灵网.tanling.)

更吓人的是,沈阳冬天一般下午4点多就黑了,下班回家做饭的时候基本上都是5点了,家里都点灯做饭,可你刚刚切完的菜放在菜板上,等你往锅里放完油的时候再回头,菜没了。后来整个楼的人都傻了,沈阳铁西鬼楼事件也就传开了。

沈阳铁西鬼楼的恐怖传闻

沈阳铁西鬼楼位于艳粉街沈辽中路31号、33号的那两栋9层连体楼,31号楼一层有一家旅馆、一个浴池、一家门窗店。33号楼通过二层的一通道与31号楼相连。31号楼和33号楼的开发单位原是沈阳一家集体经济房屋开发公司。因为资金问题,从1984年一直盖到1992年。

中间几度停顿,甚至有鸟类在楼上筑巢。在1998年,原有的永善里商店更名为“贞观商场”。在此期间,相邻的31号楼的确出过几件事楼刚盖好的时候,围墙倒塌压死了一个人;住户装修时,工人因为偷懒,将拆下的墙皮从窗户扔下,不慎将一捡拾者砸死;一名精神病人在楼道中过夜,结果被冻死....

沈阳鬼楼的地下女尸

据说以前那里是高丽坟场,盖楼的时候,从地下挖出一具女尸,一身白,连头发都是白的,现在的事就跟她有关!据说地方政府曾派遣一定规模的警力进入沈阳鬼楼侦察,结果武警来了也是晚上睡在床上第二天却跑去阳台了,二十多大小伙子全部吓得跑回来。

住在沈阳鬼楼的居民实在无法忍受种种恐怖的现象,开始陆续迁走。之后也有新的住户迁入沈阳鬼楼,但都由于同样的原因,入住没多久便迁走了。于是经历了几次新人来旧人走后,终于无人再愿意接近沈阳鬼楼,这楼也真正成为了一座“沈阳鬼楼”。

沈阳鬼楼事件真相

自铁西鬼楼闹鬼事件在网上疯传的时候,就已经有不少媒体出来调查,并且进行辟谣了,在文章开头中我们就提到过,CCTV《探索与发现》栏目组曾到铁西鬼楼现场进行走访调查,最终得出的真相是,关于铁西鬼楼的传说也仅仅是传说,都是居民们你一句我一句,演变出来的,并没有人实实在在的遇到过传闻中的灵异现象。

就在此时,南方周末也对铁西鬼楼事件进行了探访,得出的结论也和CCTV《探索与发现》栏目组的结果一样,铁西鬼楼闹鬼事件不是真的,而是民间的谣传。

据探秘志查阅资料后发现,31号楼和33号楼的开发单位是一家--原沈阳集体经济房屋开发公司,这两座楼是该公司开发的永善里小区二期工程,当时分别命名为1号楼和2号楼,因为资金问题,盖楼时前后换了多个承建商,从1984一直盖到1992年,中间几度停顿,甚至有鸟类在楼上筑巢。

就是因为资金问题,后来导致整栋变成了烂尾楼,而投资买房的债主们就将开发商告上了法庭,法院随即将33号楼三层及以上房子查封,后来33号楼被法院判给了几家单位,结果谁都没法用,便一直空着。

曾经开发商也开设过售楼部准备预售楼房来解决资金问题,但当时房子已经卖过一次,如果再卖就属于一房多卖,所以那些出钱了的住户和商户就放出的谣言,目的是阻止开发商卖楼。

虽然这些是根本的原因,但这些住户和商户放出谣言也并非是凭空捏造,后来查阅当时的一些资料时发现,楼房刚盖好的时候,曾因围墙倒塌压死了一个人;住户买楼装修时,工人因为偷懒,将拆下的墙皮从窗户中扔下,不慎将一捡拾者砸死;后来,一名精神病人在楼道中过夜,结果被冻死。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几件其实并无联系的事件,最终却成为"鬼楼"传言的催化剂。

后来这些关于鬼楼的传闻逐渐被人们推翻之后,就又有人鬼楼闹鬼是因为二个原因,一说是这里原来曾有一座庙,盖楼时把庙拆了,二是说这里曾是一片坟地,盖楼时将坟地平了,但经查阅资料发现,事实上当地确有一座庙被拆除,但离鬼楼至少有二百米远;并且当年铁西区到处都是坟地,绝非这两座楼所处地带所独有。所以说,鬼楼闹鬼之说只不过是因为利益纠纷而激化出来的谣言而已,大家就当是鬼故事看看好了,没必要当真。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