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耆英会是个什么组织?详解洛阳耆英会
洛阳耆英会:一场文人雅集的故事
在历史的烟波浩渺中,总有一些独特的瞬间被时光镌刻。洛阳耆英会,便是北宋时期的一则传世佳话。
当司马光在元丰年间退居洛阳,年岁已高的他与文彦博等一众昔日的高官显贵,聚在了一起。这群人在政坛上曾是风云人物,如今虽已辞官,但他们的才情与情怀依旧不减。
富弼,那位曾在变法中与王安石有过不和的老者,此时也回到了他的故乡洛阳。他与文彦博一拍即合,决定组织一次雅集。他们邀请的,是洛阳的卿大夫中年龄大、德行高尚的人,共计十三人。
这十三人中,既有年近八旬的富弼和文彦博,也有仍在任上的司马光。他们虽已离开政坛,但心中的热情依旧如火。他们仿效前人的模式,取名为"洛阳耆英会"。
在中国文人的浪漫与风雅中,他们赋予这次聚会独特的意义。就像白居易时代的"香山九老会",或者更远古的"兰亭聚会",这些场合都是文人展现才情的舞台。
"兰亭聚会"留下了《兰亭集序》,"香山九老会"有《香山九老图》。而"洛阳耆英会"则为我们留下了司马光撰写的《洛阳耆英会序》和一份《会约》。
《会约》中详细记录了聚会的规则,这些规则既体现了他们的务实精神,也展现了他们对聚会细节的考虑。比如不序官位、简素用餐、自便饮酒、补充菜羹等等,都显示出他们的随和与务实。
更让人敬佩的是,这群曾经的国家栋梁,虽然已退休在家,但他们组织了一次完整的聚会,一轮下来共13场。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而这次聚会之所以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不仅因为他们都是政界的名人,更因为那时王安石变法失败,许多守旧派大臣被重新起用。这对于守旧派的他们来说,是一次莫大的荣耀。
于是,"耆英会"便借着这场政治的东风,在当时的文人中间,被称颂不已。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