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有80万,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那时多尔
在历史的尘埃中,有一段波澜壮阔的故事悄然落幕。当起义的烽火燃遍北京城,帝深感愧对先祖,于景山之上,选择了一棵歪脖子树,自缢而亡,农民军起义随之宣告成功。李自成的皇位尚未坐热,清军便已入关。在明清更迭的乱世之中,有一个朝代被历史遗忘,那就是南明——京师顺天府沦陷后,明室宗亲在南京重建的政权。
南明,这个被历史边缘化的王朝,曾有过自己的辉煌。福王朱由崧被拥戴为帝,他在福州称帝,建都南京。清朝入关后,李自成带兵撤退,南明朝廷面临新的危机。南明高层原本有机会重整河山,却未能把握。他们主张占领山东和河南,然后向北进攻,却因眼界狭窄而失去了先机。大好河山如同断线的风筝,被清朝轻易占据。
朱由崧并非英明之主,他仍抱持着旧有的观念,以为江山仍是明朝的。他幻想联合满族,共同驱逐起义军,然后将北方拱手让给清朝。清朝的多尔衮岂会满足于仅仅占据北方?他的目标是统一天下。南明与清朝的合约谈崩后,战争不可避免。
多尔衮占领北方后,集合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以及吴三桂的军队,总兵力约十万。而南明占据江南、华南等地,经济富庶,兵力至少八十万。从纸面实力来看,南明占据绝对优势。战争的胜负并非简单的数字对比。
朱由崧的无能导致南明高层开始醉生梦死,腐败不堪。军队不再受朝廷指挥,四支由江淮四镇组成的军队各自为政。朝廷无力养军,军队自然无心作战。缺乏军心的支持,南明的失败已成为定局。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南明的故事让人感叹。他们曾有过机会,却因内部分裂、腐败和无能而失去。这是一个被遗忘的朝代,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正是这些被遗忘的历史,构成了我们深入了解过去的宝贵财富。南明的兴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一个国家的兴衰,关键在于人而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