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每次都是轮椅加羽扇 难道这样显得
探寻诸葛亮的形象演变:羽扇与轮椅背后的故事
无论是在众多影视剧作品,还是在游戏等衍生领域,诸葛亮的形象总是与羽扇、轮椅紧密相连。在正史中,这样的记载却并不存在。那么,为何后人为诸葛亮附加上了羽扇与轮椅的形象呢?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我们不得不提及《赤壁怀古》中的一段描述: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描述中,周瑜的羽扇纶巾形象装束,凸显出他的儒雅与从容。在赤壁鏖战之时,周瑜作为孙刘联军的统帅,更需要的是威严与庄重。相比之下,诸葛亮给人的感觉则更具儒雅书生气质,从容淡定、运筹帷幄。
关于诸葛亮的阵前装束,最早可见于东晋时期的裴启《语林》。据《太平御览》引述,诸葛亮乘素舆,葛巾束发,手执白羽扇。这样的形象给人以朴素、从容的感觉,与现今影视剧等作品中的诸葛亮形象相去不远。
那么,为何影视剧作品要给诸葛亮加上轮椅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轮椅的使用虽然行动不便,却更能凸显诸葛亮的从容淡定。就像两人在下棋时,一方“老将”岿然不动,这既是一种自信,也是智商上的碾压。
辇舆虽然舒适,却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诸葛亮深受人们爱戴,乘辇舆就会让人产生距离感,而坐轮椅则更显亲切近人。
诸葛亮阵前坐轮椅,给人一种劳身忧国、鞠躬尽瘁的即视感。这一形象展现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尽管年迈体衰,他仍强忍颠簸劳累,克复中原,展现出那种不屈的意志。
这一形象背后的深入探究,不仅涉及到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也涉及到人们对历史人物的想象和演绎。无论是羽扇还是轮椅,都是人们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的想象和塑造,是历史与文化相互交织的产物。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太平御览》等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