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名称由来
一、命名历史沿革
探源台风命名的演变,可谓一部跨越世纪的历史。
早在20世纪初,气象预报员开始为台风命名,最初这些名字全部为女性之名。这一传统持续到1979年,此后开始交替使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
二、国际统一命名及其背后的规则
1997年,世界气象组织的台风委员会作出决定,自2000年起,对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称。这一变革旨在取代过去由单一国家或地区进行命名的习惯。命名的规则与机制更是凝聚了亚洲各国家和地区的智慧与共识。
命名表的构建
这个命名表是由亚太地区包括中国、日本、越南等14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的成果。每个国家提供10个名字,形成了一个包含140个名称的循环列表。这些名字需要符合亚洲的文化特性,比如中国贡献的“海葵”“风神”以及日本提供的“天兔”“摩羯”等,都体现了各自的文化特色。
命名的风格偏好
在名称的选择上,更多地倾向于具有文雅、和平寓意的词汇,如花卉名(茉莉、玫瑰)、神话中的角色或自然现象。这样的选择旨在弱化台风作为灾害的印象。
三、名称的启用与退役机制
循环使用原则
命名表按照顺序年复一年进行循环使用,当列表中的所有名称都被使用过后,会重新从第一组开始。
退役机制
如果某个台风造成了重大的灾害,其名称将从列表中永久删除,并由原提供该名称的国家/地区重新推荐一个新的名称来填补这个空缺。例如,2013年的超强台风“海燕”因其造成的严重灾害而被除名。
这一命名体系不仅融合了各地的文化特色,也展现了国际间的协作精神。它既方便记忆与传播,又通过名称退役这一独特机制,体现了对灾害影响的深刻警示。这种命名方式展示了人类对于自然灾害的认知与尊重,也反映了各国在灾害管理上的共同努力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