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出了商鞅吴起这样的文臣武将,为什么还是
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国:从种子选手到虾米之国的变迁史
在战国时期,秦、楚、赵、魏等七国的实力强大,被誉为霸主。在春秋初期的历史舞台上,有一个国家也曾是称霸天下的头号种子选手——那就是卫国。为何这个曾经人才济济的国家后来却沦落为默默无闻的虾米之国呢?让我们一同探寻其中的原因。
卫国在西周建国时是大国之一,地位显赫。作为周王室的后裔,卫国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烽火不断的乱世使得各国之间的争斗愈发激烈。即便是一些小诸侯国也参与其中,企图在这乱世中分一杯羹。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卫国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欲望,反而自甘沉沦,不断地自贬封号以求安居一隅。
公元前346年,卫国国君遬将自己的封号由“卫成公”自贬为“卫成侯”。到了公元前320年,卫国国君嗣又将自己的封号由“侯”贬为“君”。与此周边国家纷纷侵占其领土,而卫国的历任国君却无动于衷。进入战国后,除了前期有所动荡外,卫国便一直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最终,在公元前254年,卫国被魏国兼并。然而即使如此,卫国仍名义上存在,直到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才彻底灭亡。这种“窝囊废”的做法虽然最终导致了卫国的灭亡,但却使其成为了战国时期存活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而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国家如韩、赵、魏等则在短短十年间纷纷被秦国所灭。因此看来,以退为进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然而这种策略的背后也反映了卫国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失误和无奈。从昔日的种子选手到虾米之国,卫国的兴衰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空间。我们需要从中汲取教训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需要智慧和勇气还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历史的潮流。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历史铭记历史时刻警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