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对日本排污态度
一、联合国人权机构的坚决反对
人权领域的专家们一直在持续发出批评的声音。早在2021年4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三位独立专家就指出,日本的排污决定可能对太平洋地区数百万人的权利构成威胁。他们认为,多核素去除装置(ALPS)无法彻底清除放射性物质,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到了2025年3月,这些人权专家再次发表联合声明,强调排放决定对环境与人权的重大风险,并对日本未能采纳其他环保替代方案提出批评。这些批评并非空穴来风,专家们指出核污水中含有碳14、锶90等放射性同位素,这些物质可能通过食物链长期影响人类健康,其中氚的危害更是被低估。
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技术性背书
尽管人权机构表达强烈反对意见,国际原子能机构却在技术层面为日本的排放计划提供了背书。在2023年7月发布的评估报告中,IAEA称日本的核污水排海计划符合国际安全标准,辐射影响“可忽略不计”,并表示将进行持续监测。这一报告似乎为日本提供了国际支持,尽管IAEA总干事明确表示报告并非对政策的推荐或背书。
三、联合国其他部门的回避与推诿
面对这一争议,联合国其他部门采取了回避和推诿的态度。秘书长发言人表示,核污水问题属于IAEA的职责范围,其他机构不便发表评论。联合国大会主席发言人也仅以日本行为“符合规范和科学”为由进行模糊回应,但以“非专家”为由拒绝进一步表态。这种态度反映出国际组织在政治与技术问题之间的复杂平衡。
四、成员国及国际社会的争议与质疑
日本的排污决定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耿爽多次谴责日本“自私自利”,指责其“转嫁风险”,并要求停止排海行为。部分国家则对IAEA报告的科学独立性表示质疑,暗示存在日本通过行贿影响评估结果的可能性。这一争议不仅仅局限于环境领域,还涉及到国际组织的职责界定、技术评估与政治决策的复杂关系等问题。
在这一事件中,联合国框架内人权机构与IAEA的立场存在明显的矛盾与分歧。人权机构基于人权和环境风险的考量发出强烈反对的声音,而IAEA则从技术的角度为日本的排放计划提供有限合法性。这种分歧反映出国际组织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