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什么经常去各地巡查呢?
在古代深宫之中,皇帝长期与世隔绝,这往往导致决策失误。幸运的是,皇帝出巡制度应运而生,它作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一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巡视制度,作为中国独特官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远古时期起就不断演变和发展。这一制度的显著特征是皇帝或中央监察机关会定期或不定期派遣官员巡视地方,以达到监督百官、查纠非法行为、反腐肃贪和惩奸除恶等目的。
远古的尧舜禹时代,巡视制度的雏形便已出现。例如,舜在执政时期就开始了四方巡视,确立了“五岁一巡狩”的制度。此时的巡视并非专职,没有独立的巡视机构和体系,巡视和监察活动也相对简单。随着历史的演进,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秦始皇曾五次巡行,以加强中央集权。朝廷中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其职责之重让百官畏之如“风霜”。汉代继承了秦制,设立了御史台,并对地方监察创立了刺史制度,开始了中央监察官员巡察地方的先例。
在巡视过程中,皇帝或官员不仅公开身份进行明察,还会深入民间进行暗访,即所谓“行路御史”。这种既公开又隐蔽的巡视方式,有效地震慑了百官,确保了国家监督体制的顺畅运行。
从萌芽到建立,巡视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在初期,巡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部族间的秩序和了解诸侯治理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整顿吏制、纠察不法行为以及选拔人才的作用逐渐凸显。到了秦汉时期,巡视制度日趋完善,不仅有了独立的巡视机构和体系,还设立了专职的巡视使臣和法规。
巡视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形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维护了古代社会的稳定,也为现代社会的监督体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皇帝或官员的巡视,有效地监督了行政官员的行为,震慑了不法之徒,确保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