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的生平如何?他都有哪些历史著作?
曾经有一位名叫伏生的博士,他精通《尚书》。在秦朝“焚书坑儒”的残酷时期,他将《尚书》藏匿于墙壁之中,保护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战乱纷起,伏生也不得不流亡外地。
当战乱平息,伏生重返家园,寻找他藏匿的《尚书》,却发现这本书已经散失了许多篇章。幸运的是,他还找到了二十九篇(有的说法是原本为二十八篇,后来又在民间找到一篇《泰誓》,合计二十九篇)。尽管残缺不全,但伏生依然凭借这些残篇在齐、鲁之间讲授《尚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本今文《尚书》二十八篇的起源,这都是由伏生传承下来的。
据《汉书·儒林传》记载,西汉孝文帝时期,朝廷寻找能够讲解《尚书》的人才,却发现全国无人能胜任。当得知伏生精通《尚书》时,孝文帝想要召见他。那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年老体弱,无法行动,于是朝廷派太常掌故朝(晃)错前往学习。相传伏生在女儿的帮助下传授《尚书》。他的著名弟子有欧阳生、张生等。晁错在文帝时期就被任命为博士;而张生也被立为博士,但具体时间是在文帝还是景帝时期则不得而知;欧阳生的曾孙欧阳高也在某个时期被立为博士。
除了教授《尚书》之外,伏生还著有《尚书大传》。一些学者推测,这本书可能是由他的弟子张生、欧阳生以及后来的《尚书》博士们根据他们所听闻的片段整理而成的。这本书是西汉《尚书》学说的集大成之作,主要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发表议论来阐释《尚书》的深奥道理,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这本书除了《洪范五行传》是首尾完整的之外,其余各卷都只有散落的文字。幸好,清朝的学者陈寿祺对这些散落的文字进行了整理。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伏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见解,他对《尚书》的研究和传承无疑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将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