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药过敏怎么办
介绍抗过敏药物引发过敏的真相与应对策略
在我们的生活中,过敏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当我们误将某种药物视为敌人,身体便会发起清除战,从而产生药物过敏。令人惊讶的是,有时我们对抗过敏的药物也会产生过敏反应。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小王在草坪踢球后,后背突然起了皮疹,被诊断为“急性过敏性荨麻疹”。他使用抗过敏药物后,却出现了胸闷头晕、全身无力等严重症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药物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入的杂质,以及抗过敏药在体内转化后产生的物质,均可能成为潜在的过敏原。抗过敏药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但并不能阻断所有过敏通道。即使使用抗过敏药物,仍有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的症状可能包括局部或全身皮疹、瘙痒肿胀、变红发热等。严重的“速发型”过敏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意识不清和低血压。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药物过敏是可以通过预防和检测的。通过过敏测试,85%至90%的药物过敏可以预测。如果您有药物过敏史,一定要在就医时告知医护人员,并在病历本上详细记录自己的过敏史。
有些药物较易引发过敏反应。例如,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外源的蛋白质类药品、铂类化疗药物等,通常在用药后迅速发生反应。而一些其他药物可能引发迟发性反应,如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等。对于这些药物,易感人群需要特别关注,并在使用前进行过敏测试。
药物过敏并非不可预防。只要我们了解自己的过敏史,并在就医时告知医生,同时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对于已知的过敏药物,除了避免使用外,还可以进行过敏检测,以提前防范。
北京青年报的这篇报道为我们揭示了抗过敏药物引发过敏的真相,并提供了实用的应对策略。让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远离过敏反应。文/王安妮(北京妇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