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的坟墓什么样子?蒙古人安葬方式特别
元朝,这个由蒙古人建立的王朝,其历史轨迹独具特色。直至忽必烈时代,才最终定都北京。在元朝建立之前,蒙古的政权被称为汗国,其皇帝被称为大汗。
大汗的葬礼在古代尤为隆重,陵墓规模宏大。由于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打起仗来更是四处奔波,他们的陵墓往往难以保全。许多大汗的陵墓,在战乱中遭受刨坟掘墓,财宝被劫掠一空,尸骨四散,景象凄惨。
为了应对这一悲剧,蒙古人开始改变策略。他们吸取了教训,对大汗的葬礼采取了保密措施。元朝定都北京后,这一葬法被继承下来,连皇帝都被秘密安葬。
史书记载,元朝皇帝死后,会被放入一根特制的楠木棺材中。这根棺材的制作极为讲究:先将粗大楠木破开两半,按尸体大小挖空中间,尸体放入后合拢,涂上油漆,用黄金箍牢牢固定。这一切都在极其隐秘的情况下完成,接着被送往秘密墓地。关于元朝皇帝的墓地所在,史书记载它们位于漠北,有人推测现今的肯特山内。元朝皇帝的陵墓在中国境内已难以寻觅。
元朝皇帝的安葬方式也极为特别。在挖墓时,整块土被有序地移开并放置一旁。楠木棺材放入墓穴后,土块会依次覆盖回去,新土则被运往远处丢弃。次年,草地如昔,埋葬皇帝的地方与周围毫无异处,难以辨认。
为了祭祖时的辨认,一种独特的方法被采用:皇帝下葬时,一头吃奶的小骆驼被杀死陪葬。祭祖时,牵着母骆驼寻找墓地。母骆驼悲鸣的地方,便是皇帝的葬身之所。若母骆驼亡故,后辈便无法找到祖坟所在。连元朝皇帝的后裔都不知祖坟的具体位置,外人更难以寻觅。此后,蒙古人在祭祖时不再寻找墓地,他们相信先人在地下安息,地上挖个小坑便可祭祀。
元朝的历史习俗中,“掘地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马杂烧之”的祭祀方式一直沿袭至今。由于元朝皇帝的密葬传统,他们的陵墓难以被发现;明朝的陵墓则因坚固的防盗设施、清朝的保护以及国民的敬畏而无一被盗;而清朝的陵墓则因战乱和民族恩怨而多处被盗。这些历史细节和习俗,构成了元朝独特的文化风貌和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