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贿与受贿,我只服唐朝这两个,没有最无耻
裴佶,这位日后成为谏议大夫、官至工部尚书的杰出人物,他的童年经历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姑父的府邸中,裴佶亲眼见证了一场官场的丑恶交易。那天,他前往探望姑母,恰逢姑父从朝廷归来,满心的愤慨让他无法自抑。原来,他口中的崔昭,那个被满朝文武赞誉的人物,竟然是一个行贿的高手。姑父痛斥其为“什么东西”,痛斥其行贿行为,担忧朝廷的秩序会被这样的风气侵蚀。
正当气氛紧张到极点时,寿州刺史崔使君——也就是崔昭——来访。姑父闻讯,大怒,厉声责骂守门人,甚至作势要鞭挞他。守门人毫无惧色,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这时,裴佶的姑父突然冷静下来。他重新整理衣冠,准备迎接访客。刚才的愤怒仿佛烟消云散。裴佶在内室陪着姑母,看着外面的忙碌,不解其意。为何姑父的态度会有如此巨大的转变?
晚上,当崔昭离去,姑父带着满身酒气回到内室。他得意地展示出一份礼单,上面写着“昭赠官絁一千匹”。原来,崔昭的这一千匹絁的贿赂,让姑父的态度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从一个愤怒的痛斥者,变成了接受者,甚至表现得前倨后恭。
裴佶姑父的行为让人深思。他表面上道貌岸然,痛斥行贿行为,然而实际上却贪婪地接受了贿赂。这种假清高、伪道德的行为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他的愤怒最初只是因为崔昭的轻视,因为没有及时奉上财帛而心生不满。一旦收到贿赂,这种愤怒便立刻烟消云散。
裴佶的经历揭示了官场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他的童年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人生态度,也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这种深刻的洞见也反映在他的文章和政见中,使他成为一位有深度、有见解的政治家。他的经历警示我们,不要被表面的道德言辞所蒙蔽,要看到事实背后的真相。也要警惕自己不要陷入同样的陷阱,不要被贪婪和虚伪所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