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日到底是什么样的?有多残酷
【今日话题】扬州十日,那段英勇抗清的历史,究竟是如何展开的?
回溯历史,有一个时刻让人心潮澎湃,那就是扬州十日。这是一场英勇抗清的壮丽史诗,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重温那段荡气回肠的英勇岁月。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是指在清初时期,扬州人民为了阻止清军南侵,英勇抗清,展开的一场悲壮的保卫战。当清军进入扬州后,进行了一场血腥的屠杀,因屠杀了十天,故被称为“扬州十日”。
这一切,要从弘光元年(1645年)说起。那一年,清军从亳州、徐州两路进兵,势如破竹,一路南下,直逼扬州。而史可法,这位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坚决退守扬州,誓死保卫家园。
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祥符县人。他的老师左光斗曾被赞为文学巨匠。在史可法的带领下,扬州军民一心,坚守孤城。面对清军的重重包围和悬殊的力量对比,扬州的处境岌岌可危。
当时清军人数众多,而扬州守兵仅一万多人。尽管史可法明知守不住也要守,决心以死报国,但形势逼人,最终城破。史可法英勇就义,年仅45岁。
据史书记载,清军占领扬州后,展开了一场残忍的大屠杀。《扬州城守纪略》描述了当时屠杀的惨状:尸体遍布沟池,血流入水,池塘被填平。整个扬州城成为了一个屠场。据说,有八十万人在这场屠杀中丧生。清军的残忍手段令人震惊,这一恶行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在这场悲剧中,我们看到了史可法的英勇和坚韧。他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励着后人。清代文学家全祖望在散文《梅花岭记》中评价史可法:“梅花如雪,芳香不染。”他的英雄气节将永远流芳百世。
回望那段历史,我们不禁为史可法和他的将士们的英勇精神感到自豪。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战史诗。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铭记那些为了国家、民族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