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荒本草是哪个朝代的?为什么被称饥荒年代的
《救荒本草》是明朝初期一部珍贵的植物学著作,诞生于永乐四年(公元1604年)的开封。这本书宛如一部植物的百科全书,介绍了414种植物的具体资料和图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救荒为主旨的植物学专著。作者朱橚,他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生活在明初时期,那时百姓生活困苦,经常依靠树皮草根为食,积累了大量草本的食用经验和方法。朱橚深感有必要将这些知识整理出来,提高人们的生存技能,于是召集众多学者,编撰了这部宝贵的著作。
《救荒本草》的内容丰富而生动,书中这414种植物图鉴采用精美的木刻方式呈现,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清晰地识别。这些植物主要分为草、木、谷、果、菜几大类别,并进一步根据可食用部位进行细分。例如,其中提到的白屈菜,虽然有毒,但经过适当的处理,如加入净土进行烹煮,就能去除其毒性,变成可食用的。这一例子与二十世纪初的俄国植物学家的研究成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显示出这本书的极高学术价值。
除了实用价值,这本书还具有较高的传播价值。由于其独特的木刻图方式和简洁明了的描述方式,《救荒本草》很快流传到国外。日本曾对其进行复刻,并出现了大量手抄本和研究著作。甚至被英国药学家翻译为英语进行分析,对其木刻图方式大加赞赏,认为它比《本草纲目》更为简单明了。这也使得《救荒本草》的流传更广,目前留存的版本众多,但原版本已失落。
这本书不仅是植物学的重要著作,更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结晶。在饥荒年代,它曾是人们的“救命书”,为无数饥民提供了生存的希望。今天,它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我们了解古代植物学和医药学的重要窗口。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