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晚年隐居在哪里
千古诗人陶渊明的一生留给后世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同时也留下了众多谜团,诸如他的出生、籍贯、居住和隐居之地等。关于陶渊明的隐居地,众说纷纭,有安徽黄山潜口、浙江九峰山、江西庐山、浔阳柴桑等多种说法。经过历史考证,江东姑孰横山才是陶渊明真正的隐居之地。
江东姑孰横山地处安徽马鞍山市与江苏南京市的交界处,古称为衡山、藩篱,又有吴山和隐居山之称。据史书记载,《史记》和《左传》中提及的吴楚大战之“衡山”即指此地。据说,这里还是泰伯、仲雍为太王采药开创古吴的隐居之地。山麓的丹阳古城,自春秋以前就有,秦统一后在此设县,因湖畔盛长红杨柳而名为丹杨湖。
早在陶渊明去世时,颜延之在《陶征士诔并序》中明确指出,陶渊明是“南岳幽居者”,而非江西庐山。研究指出,湖南湘山改称“衡山”是隋朝之后的事情。在汉代之前,所谓的“衡山”实际上是指天柱山,而陶渊明所隐居的江东衡山则沿袭了旧称。
陶公死后一百年的南北朝时代,昭明太子萧统曾以诗意的方式描述陶渊明从江西到江东的“寓居”情况。而在大唐盛世,对晋代诗人仰慕有加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多次游居姑孰,并在周边写下了诸多与陶渊明相关的诗文。李白的《九日登山》一诗,不仅明确描述了陶渊明隐居姑孰的情况,还揭示了他来此的重要原因。
诗中的描述不仅涉及了土接响山、水连宛水的宣州地域特征,还提到了菊花秋色和孟嘉落帽的情景,与李白的其他诗作情景相呼应。李白还认为横山石门园田景致是陶公《桃花源记》的模本。横山的景致、桃花源的描绘与陶渊明笔下的意境相契合,无疑加深了人们对陶渊明隐居地的认识。
陶渊明的隐居地谜团终于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揭开。更多关于陶渊明的奇闻轶事,请关注频道,共同探寻这位伟大诗人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