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赵国方面有什么措施?他们为何要和
在《大秦帝国之崛起》这部作品中,范雎向秦昭王提出了一项策略,对于长平之战后投降的赵军,不直接由秦昭王下令白起进行屠杀。这一建议巧妙地避免了秦昭王背上骂名。秦昭王在写诏书时,稍微耍了点心机,故意让白起在十日后再上奏朝廷取粮食,背后的深意是借粮草问题让白起处理赵军。白起何等聪明,自然明白其中的用意。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一场大战,此战持续了三年。赵国的廉颇将军坚守长平不出,而秦国则采取了反间计。赵孝成王误以为廉颇有意避战,遂将其撤换,改派赵括。这场战役规模庞大,数以百万计的战士在战场上英勇牺牲。那么,在这场战争中,赵国是如何应对的呢?
赵国的这场灾难源于一场土地纠纷。当时,秦国全力攻打韩国,韩国无力抵抗,只得向秦国求和,并答应献上上党地区。秦国接受了这一提议,但赵国的命运因此发生了巨变。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眼见秦国即将对赵国发起攻击,便主动将上党交给赵国,意图借刀,让秦国与赵国相争。赵孝成王欣然接受这一“天上掉馅饼”的机遇,心情激动不已。
秦国得知赵国插足其中,愤怒至极。他们对韩国无能为力,但对赵国却不会放过。秦昭王立刻调动军队和将领出征讨伐赵国。
赵国仓促应战,派出老将廉颇抵抗秦军。廉颇在长平一线无法抵挡秦军的进攻,只能坚守阵地。赵国方面尝试与秦国讲和,希望能避免战争的破坏。赵孝成王认为廉颇无法取胜,心生退意,试图通过谈判达成和平协议。谈判并未取得进展,而赵孝成王对廉颇的耐心也逐渐消磨殆尽。在三年战争期间,秦国散播流言称秦人害怕赵括。赵孝成王轻信了这一流言,撤换了廉颇,任命赵括为新的指挥官。赵括也未能扭转战局,赵国最终选择了割地求和的策略。幸运的是,秦昭王接受了这一提议,双方达成了和平协议。
以上就是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应对措施以及他们与秦国讲和的原因的详细解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奇事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