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虚怎么办
世说新语:当成语遇见中医药
随着古风盛行,国潮迭起,成语与中医药的交融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在这一背景下,胡博士说中医系列推出了“世”说新语栏目,从中医角度重新解读成语的中医价值与内涵。今天,让我们一同探讨一个我们常听到的成语——“虚不受补”。
一听到“虚不受补”这个成语,我们便能感受到其中的深意。它描述的是那些体质虚弱,无法承受过于营养或药效强烈的食物和药品的人。那么,这个成语与中医药又有怎样的关联呢?
“虚不受补”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中医理论。在中医看来,人体的虚弱与脏腑功能有关,尤其是与脾胃的关系更为密切。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我们才能消化和吸收食物、药物和补品,滋养身体和其他脏腑器官。
那么,对于“虚不受补”的人来说,如何改善体质呢?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通过按摩足三里穴来补益气血、提高免疫力。足三里穴是长寿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的位置。每天用拇指按揉足三里5分钟,或者艾条灸20-30分钟,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清代的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提及:“或疑需用补剂,是虚病宜于补也。然往往有愈补愈虚者,乃虚不受补,非虚不可补也。”这说明,补品并非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根据体质来适量补充。对于那些长期身体虚弱或大病久病的人来说,最好先用平补、清补之品调养身体,避免大温大热的药物。
例如,很多人喜欢用人参、红参、党参、附子等来给身体虚弱的人补身体。但对于大病久病后身体虚弱的人来说,脏腑功能减弱,应先调理脾胃,再用温和的补品慢慢调养。否则,不仅不能快速恢复身体,还可能引发上火、消化不良等问题。
“虚不受补”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中医理论和养生智慧。在补充身体营养和药效时,我们需要根据体质来适量补充,遵循中医的养生方法,让身体得到真正的滋养。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