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立下了很多功劳,为什么却没有好的下场呢
探讨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以及魏延被杀的真相
受到演义小说的影响,人们可能会认为诸葛亮早已有斩杀魏延之心。对于一个深谋远虑的谋士来说,任何对君主不利的举动都是不会发生的,更何况是斩杀大将这样的重大决策。
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并非如外界所想象的那样充满猜忌和提防。实际上,诸葛亮对魏延是重用与保护为主。魏延作为坚定的北伐支持者,是除荆州骨干力量之外,诸葛亮最为信赖的将领之一。在北伐这个重大任务上,尽管两人有时存在分歧,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作为军事和荆州的元老级人物,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想除去魏延的,必然不是诸葛亮。历史上的蜀汉政权是由组成,而在诸葛亮主政时期,荆州集团无疑是中坚力量。但随着诸葛亮的去世以及一代将领的凋零,荆州集团的势力开始急剧衰减。
随着局势的变化,掌握大权的蜀汉政权开始重新审视,并进行重新洗牌。之前一直处在拉拢地位的东州集团开始占据上风。后主刘禅的策略是重用东州集团,同时拉拢益州集团。这两股势力都是北伐的坚决反对者,与荆州集团的主张背道而驰。魏延的死可以说是早已注定的。
在魏延死后,东州集团的代表人物吴懿受命担任重要职务,显示出该集团的崛起。但随着吴懿等将领的去世,东州集团很快衰落下去。而益州集团随着局势的发展逐渐成为蜀汉政权的主要势力。在邓艾进攻成都时,主张投降的谯周就是益州集团的代表人物。
至于斩杀魏延的人,他们作为外来势力,在蜀汉政权中无根无基,唯当权者马首是瞻。他们只不过是奉命行事而已。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个集团。
魏延的死是蜀汉政权内部势力洗牌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以及魏延被杀的真相,都需要我们深入历史背景,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