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行逆施的含义和故事
春秋末年,伍子胥的人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他的父亲和哥哥被楚平王无端杀害,他历尽艰险逃到吴国,帮助阖闾夺取了王位。此后,伍子胥辅佐吴王整军经武,让吴国逐渐强盛。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帮助吴国征战,更是为了替父兄报仇。
当吴国攻下楚都,伍子胥终于可以着手实施他的复仇计划。他向吴王建议拆毁楚国的宗庙,虽然大将军孙武反对,但吴王为了扩张地盘,接受了他的提议。接着,伍子胥请求挖楚平王的坟墓以解心头之恨。吴王同意后,他亲自寻找楚平王的陵墓,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陵墓的确切位置。
挖开坟墓后,却只发现了楚平王的衣冠。失望之际,石工指点说真正的陵墓在下面。伍子胥命人继续挖掘,终于找到了楚平王的尸体。他满腔怒火,用鞭子抽打了三百下,砍下头颅,才得以报仇雪恨。
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肯对此表示强烈不满,指责他的行为过于残忍。伍子胥回应说,忠孝不能两全,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已无法回头,只能故意采取这种违背常理的行动。命运对这位英勇的人物并不宽容。他因反对吴王夫差的宽容政策并劝其停止征战,遭到疏远,最终被逼自杀。
伍子胥的故事被记录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他的行为通常被视为违背常规和违背历史潮流的错事、坏事。“倒行逆施”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坚持错误方向、违背人民意愿的行为。从另一个角度看,伍子胥的行为也有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嫌疑。他为了报家仇而牺牲无数无辜的生命是不值得效仿的。尽管伍子胥是个英雄人物,但我们也要看到他的行为背后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对于这样的事情和人物的理解不应该简单片面地看待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应该多角度思考、辩证看待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真相和人性复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