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中的“避暑方案”:看看古人如何度过三伏
考古发现 2025-04-05 04:25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燕文贵(宋)《纳凉观瀑图》与古人的避暑智慧
编者按:炎炎夏日,今年的三伏天气温似乎格外高,让人不禁怀念古人如何度过这酷热难耐的时节。奇事网带您从古代画卷中一套避暑方案,看看大暑赏荷、浸伏等避暑方法背后的智慧。
在古代,面对高温高湿的三伏天,古人强调调整心态以顺应时节。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便提到,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生气发怒。心静自然凉,这是古人过夏天的一大行为准则。元代养生家丘处机也提到,夏季更宜调整心态,做到心静自然凉。
心静自然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夏夜酷热难耐时曾直言自己无法做到心静。为了适应炎热,古代民间提出了纳凉的概念。如何纳凉?蔽日遮阳是最普遍的方法。唐朝人们喜欢搭凉棚以避暑,长安人更是创意十足,用锦结成凉棚,设坐具举办避暑会。
除了调整心态和蔽日遮阳,亲水也是古人纳凉避暑的首选之一。明清时的苏州人便喜欢水上纳凉,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也描述了临安人在西湖边集体纳凉的习俗。古人水边纳凉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苏州人还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成荷花的生日,这一天坐船赏荷最为壮观。
除此之外,浸伏也是古人的一种纳凉风俗。三伏天到江河里洗冷水浴,祛除暑气热毒,以减少生病。东晋炼丹家葛洪的浸伏最为出名,《四时幽赏录》记载了他醉酒后夏日炎热时深入水底八日的传奇故事。
这就是从古代画卷中整理出的避暑方案,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如何度过三伏天的智慧。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奇事网频道,一起古人的智慧与趣味!
上一篇:黎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