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李宇春-薛之谦音乐产业的“平民”造星逻
曾经看过一个诙谐的段子,描述往歌手堆里扔一块砖头,砸中的不是教父就是天王。这看似是对各种名号的调侃,但背后却揭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尽管市场上仍然能够听到美妙动人的音乐,但能够传遍大街小巷的金曲越来越少了,全民熟知的天王天后更是如凤毛麟角。
为何那些明明具备巨星潜质的音乐人始终未能走红,甚至不得不黯然隐退呢?音乐产业中的超级巨星断层现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通俗易懂、富有娱乐性和快节奏的大众文化,始终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音乐行业的这种变化,很可能是由于造星逻辑的不断更迭所导致的,而这一更迭又与产业、媒体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
随着从传统的工业时代步入数字音乐时代,音乐行业的造星方式也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唱片时代、选秀时代和圈层时代。
在唱片时代,精英主导,标准化复制是主流。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唱片业就在上海兴起。而真正的繁荣则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港台音乐的兴起之后。这一时期,音乐产业的生产、传播、消费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艺人和音乐都被当做标准化的商品来打造。传统唱片业依靠对行业资源和媒介资源的垄断,采用工业生产式的运营逻辑,典型的思维模式是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和大规模传播。
在那个黄金年代,港台地区的唱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天王天后数不胜数。举例来说,香港四大天王在那个时期崭露头角,他们的音乐传遍大街小巷,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表。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音乐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选秀时代和圈层时代的来临,使得音乐人的造星之路更加多元和复杂。这也为那些具备巨星潜质的音乐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尽管存在断层现象,但音乐产业仍然充满了活力和潜力。
想要深入了解周杰伦、李宇春、薛之谦等音乐人的“平民”造星逻辑,请继续关注我们的频道,更多精彩内容等待您的发现。